分享更多
字体:

停止冷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01:1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惨遭碾压却遭十余名路人漠视的事件,成为这两天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多人在听闻此事之后,本能的反应即是:这些路人何以这么冷漠?

  “冷漠”,似乎是这一事件的关键词。因为冷漠,加之畏罪,肇事司机逃离现场;因为冷漠,加之怕惹麻烦,十余名路人面对濒死的孩子而无动于衷,漠然走过。当地媒体《佛山日报》为此痛心疾首,在显要版面宣称,“这一天,他们令佛山蒙羞”。

  其实,蒙羞的何止是佛山。事情的发生,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的羞耻。冷漠于对幼小生命不管不顾者,是我们的同胞,这样的行为当然应令每一个国人都感到羞耻。事件曝光后,社会舆论一片指责声。稍有良知者都会激情发问:人心,缘何堕落至此?

  这样的指责是可以想见的。只要人类的良知还一息尚存,就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拷问。而在指责别人之外,每个人或许还应该扪心自问:换了你我在场,是不是也有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形呢?我们自己是否敬畏生命,是否满有爱心,是否一定就比这十余名路人做得好些?

  从心理学来说,冷漠是对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不过,在面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被碾压街头而无任何作为,“消极”二字断无法解释了。群体性的冷漠,排除了个体偶然因素,而非得引入社会性因素来考量不可。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正气得不到弘扬的反映。不承认这点,就无法准确认识当下社会的真实道德水准与伦理水平。

  就事论事来说,多名路人见死不救,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愿救,一种是不敢救。仅从心理剖析,当情况不明、判断模糊的时候,人内心里确实容易产生犹豫心态,导致行动上踌躇,如果利他的心理冲动微弱,很可能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支配之下漠然走过。

  另一种类型是不敢救。救人可能会惹上麻烦,是当下许多人内心里的认知。救人的正面激励并不足,但负面效应却让人害怕。老人摔倒了无人扶的现象背后,更主要是这种心理在起作用。有评论就指出,2006年南京彭宇因为撑扶老人而被诬陷为肇事者,并受到不公正审判,给人留下巨大心理阴影。

  人类心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透过上述的两种心理,一则可以看出,在许许多多的心灵角落里,缺少阳光的照耀,太多虑及自我,而非利他;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极为缺失,这在有意无意间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当一个幼小的生命被碾压街头,却无人伸出援助之手,着实令人扼腕,当然这也是比较极端的情况。我们不能不说,这样的人心,确实“病”了。爱,一个美好的关键字,没能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核心伦理基础。

  作家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中国人的病》一书中,收录了名为《用美与爱重造我们的国家》的文章。这篇文章涉及到了一个道德秩序重建的问题,给出了一定的思考。显然,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这一命题相当重要。如何重建道德秩序,如何呵护精神理想,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中更多包含感恩与爱的元素,而非冷漠与淡然,实在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题。

  心灵的救赎指向人的内心,指向每一个个体。每个个体内省自身,在人性深入自我修炼,当然是必要的。在更高的标准上,人们需要追求公认的人类价值境界,乃至信仰。理想的道德社会,人与人之间一定充满了关怀,而非疏离与冷漠。不过也要看到,人性的命题,需要在道德与伦理的维度中寻求答案,但又不仅仅如此。道德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这个社会问题的背后,牵涉民主政治、法治,以及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

  就此而言,社会的冷漠,不能只停留于道德和人心的谴责,亦应从整个社会生态建设去考量。正如制度与文化常常互动一样,社会生态与人的内心也彼此互动,相互作用。若外部世界和美安宁,个人心中的“恶之花”,恐怕会更难以开放。从有恙的社会生态角度观察人心的危机,当是另一个必需的视角。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广大网友就当前社会存在的“冷漠症”进行热烈讨论,并发动“停止冷漠”的倡议。道德不曾跑路,良心仍在心中,关怀别人就是关心自己。对于正义和正气,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并得到社会、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