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感悟书画人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14:59 来源: 经济日报

  书画收藏热是民富国安的象征。改革开放后,书画家的作品开始进入市场,当时人们热衷收藏的,往往是一些比较“甜”的书画,尽管题材俗气,格调欠高,但只要画面华贵,寓意吉祥,就有人愿意购买。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时期的收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因为买画的人多数是为了家庭装饰而不是收藏。记得当时长于画牡丹、画红梅、画鱼、画12生肖的画家容易走红。那个时期还是按计划出书的年代,我记得和陈逸飞等人一起外出写生创作的一批水粉、水彩画,当时被列入出版计划,出版社另给我出版了个人画集,但这些作品在国内市场几乎无人问津。

  我感觉,国内书画收藏真正起步是上世纪末以后的事情。这期间,书画市场出现了,书画拍卖机构也多了,书画家本人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直面市场,书画收藏队伍逐渐庞大,甚至出现了职业收藏机构和职业收藏家。在他们的引领下,国内收藏大军的整体鉴赏水平在提高,这也导致名家名作与一般书画作品差价越拉越大。各种流派、各种画种的作品,只要有艺术创新和艺术水准,就有藏家“问津”。譬如长期处于价值低谷的水粉画和水彩画,尤其是艺术水准较高的水粉画和水彩画,这几年收藏的人越来越多,画价直线上升。

  在市场接受多元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同时,媚俗的作品逐渐被市场冷落。在我熟知的画家圈子里,真可谓“潮起潮落”,有人的作品持续受热捧,越捧越热,有人的作品早期受热捧但后期遭冷落,而有的画家前期“门庭冷清”,后期“门庭若市”。我自己感触最深的是一些画家倾心创作的、能够代表画家水平的作品,藏家纷纷抢购。

  在这个发展过程的后期,书画收藏也从“慕名”而来,盲从跟进,逐渐走向理性收藏。一批本来名气不大,但确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实力派画家被市场挖掘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市场对于艺术价值的肯定,既为富有艺术创新的书画家带来了经济实惠,也对他们的艺术追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反过来又激励他们向更高的艺术目标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书画收藏的进步,也促进了书画艺术的进步。

  (本报记者 胡考绪整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