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当其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9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高初建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经过四天的议程之后闭幕了。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持续发展的现阶段,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当其时。提出这一任务,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诸方面的体制改革之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在国际政治经济的传统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不仅需要强大的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同时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一种能够全面体现中国价值观的文化,对外可以形成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软实力,进而构成更有内涵的综合竞争力。对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中华文化,是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坚强壁垒,是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的有力武器,是调动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即使从狭义的角度上观察,文化产业也当仁不让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16日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5%。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近5%。这样的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部门中的许多行业。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民营经济的表现可圈可点。近年来,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在国有文化单位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民营文化单位的力量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远远超过2000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民营经济参与到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实践,民营文化单位的壮大发展,让文化市场越来越活跃,让文化产业充满勃勃生机,为今后文化体制的深入改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案例与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问题,既有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深刻总结、认真研究、切实改进之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法和步骤。调动包括民营力量在内的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有破有立,大胆出新,是文化体制改革应有的态度。如此,我们将看到整个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将看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盛况,将领略到中华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发展制高点之后,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那种喜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