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重组中国架构 新组两大事业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9 23:1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郎朗
核心提示:组建新的健康环境和信息通讯事业部,是为了促进手机和白色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面对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1992年进入中国的夏普已意识到原来的夏普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承担中国总部职能的组织架构已经不合时宜,10月1日,新组建的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10月19日,夏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菅野信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市场整体收入2010年已经占到夏普全球营收的18%,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市场,为此我2011年开始向总部建议成立中国投资公司来对中国的13个据点进行统一管理,并成立新财务资金部门进行财务统一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投资公司成立前,夏普在中国的六大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都集中在上海和江苏的无锡、南京和常熟四地,而30%的销售收入也来自长三角区域,这次将中国投资公司总部设立在北京除了与政府加强沟通外,还是为了向东北、中国内陆地区进行销售和生产的拓展,也就是贯彻夏普提出的“地产地销”策略。
而为了改变液晶电视业务在夏普中国销售占比中拥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夏普这次调整的同时,还决定组建新的健康环境和信息通讯事业部,来促进手机和白色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据悉2011年夏普包括出口在内的中国地区事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日元(约795亿元)。
夏普大调整
记者了解到,自从1992年在上海开始投资以来,夏普在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生产、销售和研发基地已经有13个,但是这些基地除了香港和台北的3个销售公司外,其他的基地都在上海和江苏地区,即便如此2010年夏普在中国市场的内销规模也达到51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29亿元),过去5年保持了每年15%以上的增幅,其中2010年增幅达到22%。
虽然2008年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夏普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一度出现下降,但是2009年开始又恢复增长,然而夏普之前的管理模式却与其销售规模的增长不太相符,与索尼、松下、三星从一开始就成立中国投资公司不同的是,夏普最初只是投资生产工厂,而2005年6月才成立夏普中国商贸公司,之后其行使的却是中国总部的职责。
菅野信行告诉本报记者,“作为一个销售公司要承担法务、人事、知识产权等职责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夏普中国销售规模的增长这一体制的弊端更加明显,夏普商贸应该承担的是中国销售网络的拓展工作,而这次成立中国投资公司就是为了加强各据点事业战略的整合性,完善可支持事业推进的机能部门。”
与此同时,原来夏普的很多工厂、销售公司财务都是独立的,现在为了整合财务,防止系统内财务的外流,夏普这次成立中国投资公司还将设立新的财务资金部门,可以在公司内部加强资金管理。
此外,夏普这次将总部放在北京还有加强政府沟通的目的,并为此组建CSR、环境和审计等部门。菅野信行指出,“夏普日本总部很多高管最初认为夏普中国投资公司总部应该放在上海,因为夏普之前的投资都在长三角地区,但是为了促进其他区域的发展,夏普总部最终决定总部落在北京。”
夏普重组中国架构
培育新事业
虽然2011年夏普在中国的产业规模依然将保持18%以上的增速,但是夏普此前在中国市场的产业结构存在单一的问题,液晶电视销售占比在70%以上,而包括电子元器件、手机、白色家电等业务占比则偏低,一旦液晶电视市场整体调整,夏普的中国业务将受到重大影响,这与索尼、三星等全产品范围覆盖不同。
为此在这次成立中国投资公司的同时,夏普总部也决定组建健康环境和信息通讯两大事业部,并向中国转移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研发体制,包括产品设计、商品企划和软件开发等。
据悉,之前夏普已在无锡设有夏普电子和夏普科技两家公司。其中夏普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被设为手机中国营运中心,而新组建信息通讯事业部后,夏普还计划将电子书、计算器、电子词典、上网本、传真机等业务全部转移至中国,而在健康环境事业部成立后,夏普将把空调、冰洗、空气净化器等在日本市场销售的白电产品都转移到中国,之后液晶电视比例将逐步下降。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内地除长三角外的市场销售,夏普商贸过去几年一直在积极拓展销售网络,除了传统的国美、苏宁等连锁渠道外,夏普的销售网点数量将从2010年3月的5200家上升到今年年底的1万家,而且拥有了9家分公司和104个营业所,成为外资品牌在中国渠道下沉最深的企业。
而考虑到地产地销的成本控制,夏普还在筹划在除上海、江苏外的其他地区建立工厂,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计划,仍在选址考察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夏普转让给南京中电熊猫的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并没有在夏普中国投资公司的管理范围内,夏普商贸中国董事副总裁酒井功指出,“如果8.5代等夏普投资的高世代线获批,那么这将纳入夏普中国投资公司的管理范围内,但是这条6代线夏普没有股权,只是提供技术输出,但是夏普的高世代线获批目前没有任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