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1 07:06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庞东梅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相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然滞后。由于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违约成本低下,“失信”现象屡屡发生。近期频频爆出温州老板“跑路”的现象,无疑是一大案例。在食品安全领域,屡屡发生危害百姓身体安全的事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
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一举措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经营以及融资压力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当前,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一直是其获得信贷支持的“软肋”。
“这次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中小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当前,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不知道中小企业有多大的风险。”他认为,银行愿意更多地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如果能够看得清楚其中的风险,将显著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鲁政委告诉记者:“如果未来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对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契机,对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来说,金融环境的改善也是一种福利。”
我国一向重视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从信贷征信起步,各地区、各行业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信贷征信领域,已经建立起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行业和个人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老百姓也身有感受:如果信用卡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在购房贷款方面将受到限制。
日前从国家工商总局传出消息,我国将用3年时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户籍库”,对全国多达上千万家企业划分不同的信用等级,相应给予不同的监管方式。“国家经济户籍库”建立以后,百姓能上网查询到企业登记身份记录、违法行为记录。这一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无疑将迫使企业为了今后的发展而守信。
然而,虽然一些行业的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但各行业信息共享机制的推进仍然滞后,如何推动征信体系覆盖全社会,不再各自为战,成为征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其中提出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一举措将有力推动信用资源的整合,改善行业地区间信息资源不畅通的现状,对于构建诚信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信用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想建立覆盖全面的征信体系,更需要相关的立法先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中,把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放在了首位,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
构筑信用社会,惩罚力度的加大必不可少。当前我国市场上存在的诚信缺失、欠债不还、以次充好的不良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失信成本的低下甚至毫无成本。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失信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影响,要求必须加大违约惩处的力度。
监管部门的执行力亟待进一步加强。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以及环境污染事件的出现,暴露出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得力,使得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乘。
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中,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诚信建设当以政务建设为首,从而带动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成为各方的一个共识。
市场人士指出,政务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所占权重最大。因此,研究和建立政务信用体系和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行政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也认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政府和官员首先建立信用体系,起到标杆和带动作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最终的目的是让信用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让失信者处处碰壁,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培养公众的信用意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