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靠什么关怀民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02: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广西南宁市考察期间,走访了人才市场、农贸市场和居民小区,了解就业、物价和社会保障等情况。他强调,在宏观调控中,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摆在突出位置。

  “特别重要”和“突出位置”这两个词语,充分彰显了民生问题在高层决策天平中的分量。将改善民生作为施政指向,并非始于今日,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当前的进一步凸显,自然也跟国际经济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事实上,政府高度强调关怀民生,从来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命题。民生得不到改善,经济增长就失去了意义;民生得不到改善,未来发展也就失去了重要基础。很浅显的一个道理是,若不能切实地改善民生,则依靠扩内需作为发展动力必会流于虚无。

  改善民生,当然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切实的举措。从现实来看,决策者对于物价的高度关切、努力确保民众就业,以及下大力气建设保障房等,都是寻求改善民生的实际作为。过去一些地方主事者对加强社会保障鲜有行动,对公共事务投入不足,以致必要的公共产品较为缺乏——这样的情形,应该不断得到改变。

  站在现在的起点继续往前看,未来改善民生的落点主要又在哪里呢?最简便的答案,自然会说这是一个系统的重大工程。确实,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哪一个方面都需要加力。况且,很多事情都是长期性的问题,并非一日两日的“攻坚”所能完工。

  就政府价值取向来说,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到改善民生,认识上已无问题,关键在于落实。而要落实民生工程,一是财政增量必须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二是发展成果的分配必须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唯有把握住了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说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上。

  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81663.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623.83亿元,增长29.5%。今年公共财政预算计划全国财政收入为89720亿元,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年实际收入将远超预算。

  国库收入大增,在一定意义上是个好消息,至少反映了宏观经济的总体形势还是良好的。不过,在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需要更多强调政府职能的归位。换句话说,政府关怀民生,不是执行不切实际的福利主义,而是在既有条件的基础上,追求政府职能的归位。

  反观一些地方官员,直到现在还是热衷于政府投资和“GDP经济学”。过去的许多教训表明,诸多依靠行政命令或当成政治任务的投资行为,往往成就了“不诚实的增长”。某些巨大资金的匆匆投入,没有经过仔细的论证权衡,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大量的政府资金投向经营性项目,使得财政支出无法兼顾民生,从而造成政府对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的投入不足。

  有心者可能已经注意到,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制造的“孟买共识”近来受到较多的关注。撇去这一概念本身的噱头意味,其核心思想还是有参考意义的。所谓的“孟买共识”,不是从重商主义角度重视出口,而是以人为本地注重提高消费水平和扩大中产阶层。无论是提高消费水平,还是推动中产阶层的成长,都是改善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早已老生常谈。无疑,如果发展成果都不能实现合理分配,分配机制的扭曲得不到有效的改变,那么民生问题又谈何真正得到保障和改善呢?改革分配制度的意义,不只是改善民生,但反过来说,若对民生真正关切,就必然会推动分配问题的求解。谋求民生福祉,不是要抑制社会活力,其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公正。

  温总理一再将民生问题置于政府施政的“突出位置”,显示出高层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深切认知。那么,靠什么关怀民生?在继续平稳做大财富“蛋糕”之外,政府财政怎么花和财富“蛋糕”怎么分,成为最突出的命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