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科技增产的推力有多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04:28 来源: 经济日报

  上图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农民在用农机收割玉米。今年吉林省榆树市粮食生产在气象条件、农民积极性提高、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等多种有利因素的影响下获得空前大丰收。

  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左图 10月19日,河北省顺平县神南村一位农民在收获水稻。

  今年河北省夏粮喜获丰收,总产247.3亿斤,比去年夏粮产量增加5.74亿斤,实现了连续5年增长。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达到580亿斤。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秋收正在进入收官阶段,增产的喜讯早已经传开。根据各地粮食收获汇总,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八连增。

  粮食连年增产,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科技支撑。那么,从现实情况来看,科技支撑对我国粮食增产的推力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将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增产的功效呢?

  良种良法促高产

  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近日选取了万余亩耕地进行新型施肥技术试点,通过试点希望达到“玉米普遍增产10%至15%左右,减少化肥施用10%至20%”的效果。

  “有了良种良法,咱种起田来更有劲了!”9月30日,望着丰收在望的玉米,山东省无棣县海丰街道徐庙村村民孟维元一脸的高兴。

  徐庙村是一个有200来人的小村,耕地350亩。耕地虽不多,但水浇条件较好,土质优良。2008年,无棣县农业局经考察筛选,将徐庙村定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当年,农业局从省农科院引进了“临麦2号”进行繁育,以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孟维元家有12亩耕地,当年划在育种片的有10亩。种了多年的地,老孟也算是“老把式”,然而,通过良种繁育,他切实感受到了良种的力量。在育种过程中,农技人员隔三岔五到村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第二年,小麦单产就达到了700公斤。而此前,当地亩产最多也就500来公斤。

  良种使庄稼收成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徐庙村”开始选择良种提高单产。据了解,今年全国建设了4300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单产比所在县高142.5公斤,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单产比所在县高122.1公斤。

  与良种相伴的是良法。还是在徐庙村。“一开始,农业局就派人来测土,然后按照土质情况进行配方施肥,后期也有农业部门指导。”说着话,孟维元翻开农技部门发给他的手册,上面清楚地写着:一般高产创建地块总施肥量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至4000公斤,纯氮14公斤至16公斤,磷8公斤至10公斤,钾7.5公斤至9公斤,可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据介绍,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近日选取了万余亩耕地进行新型施肥技术试点。这项为期3年的万亩玉米示范项目,通过试点希望能达到“玉米普遍增产10%至15%左右,减少化肥施用10%至20%”的效果。

  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可调控生长状况的节点较多。田间管理是否得当对产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农技站的指导,孟维元说起来头头是道:在小麦生长后期,当亩分蘖数超过80万、有旺长趋势时,越冬前和返青后,及时镇压,结合叶面喷施“壮丰安”等化控剂,控制旺长,小麦灌浆中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防治早衰。

  徐庙村党支部书记徐德俊说,为了防治病虫害,当地还成立了病虫害统防统治机防队,被村民称为“田保姆”。“田保姆”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作物生长进行全程病虫草害监测与预报。“今年,我们重点做了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机防队通过采取统一病虫测报、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配药、统一防治方法‘四统一’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重点解决一家一户防治技术难到位、防治成本高等问题。”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累计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2亿亩次,水稻、小麦病虫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2%以上。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国规范化防治组织数量将达到2万个以上,总作业能力达到10亿亩次以上。水稻、小麦等粮食主产区,蔬菜、水果优势区和重大病虫源头区将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

  如今,像无棣县这样通过良种良法推动稳产高产的做法在各地正普遍推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说,随着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大,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正加速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

  农机一响助增收

  目前我国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47%、27%、19%,提高到2010年的69%、43%、38%。

  一人能种2000亩地吗?吉林蛟河新站镇五家子村农民黄金太就能。他买了23台农机,不但种好了2000亩地,而且很轻松。10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五家子村时,黄金太正驾驶秸秆粉碎还田机,在田野里忙碌。

  如今,像黄金太这样用机械种田的人越来越多。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综合处副处长刘小伟告诉记者,近7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支持下,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农机装备保有量大幅增长。目前,农机总动力已由2003年的6.04亿千瓦,增长到9.28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由2003年的32.5%增长到5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用机械替代劳动力的步伐也显著加快。据介绍,目前我国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47%、27%、19%,提高到2010年的69%、43%、38%。尤其在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的环节,机械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小麦机收率由2003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88%;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由2003年的6%、23.4%,提高到2010年的21%、64%;玉米机收水平由2003年的1.9%,提高到2009年的26%。河南省在常年有2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由于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近年在湖北、湖南一些地方,农民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

  每年春耕、“三夏”、“三秋”时节,全国4000多万农机手争分夺秒,收获、整地、播种“一条龙”作业,保障了农时。在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地区,近年来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两作接茬的收、种作业时间缩短近半月,将“三夏”变为“两夏”。据统计,最近3年,累计有280万台收割机投入“三夏”麦收,80%以上的小麦收获由机械完成。今年“三夏”,全国共组织跨区作业队7600多个,投入联合收割机最高达到41万台,高峰期日收小麦2700万亩,麦收时间比去年缩短4天,为秋粮生产奠定了基础。

  农机是农业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情况下,需要农机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精耕细作。7年来,依托农机,我国大力推广的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大幅提高了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农田土质。

  据农业部介绍,2010年我国机械深松1.43亿亩,精少量播种5.3亿亩,机械深施化肥4.89亿亩,机械节水灌溉1.76亿亩。2010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7000万亩,带动机械化免耕播种1.8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达3.7亿亩。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增产5%至10%,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以上。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每亩综合增产分别为53公斤、37公斤、72公斤。秋整地使用农机深松作业,可使来年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大豆亩均增产100斤。水稻机插秧比人工插秧亩均增产100斤左右,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粮食机械化收获,可在抢农时的基础上减少收获损失5至8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成为挖掘我国粮食增产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进步,弥补了青壮年务农劳力的短缺,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

  水利建设添保障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被称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大硬伤”。近年来,各地想方设法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

  走进湖南省湘乡市泉塘镇山坳村,大片的晚稻长势喜人。“自从家门口的山平塘整修后,全村再也不用花钱去韶山灌渠引水灌溉了。以前天旱水不够,我家只种一季稻,现在有水了,稻子都能种两季。”山坳村一组村民龙佩英告诉记者。

  地势呈斗笠状的山坳村,由于特殊地形使得蓄水很困难,灌溉只能从韶山灌区提水,仅提水费用每年就达5万多元。为了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2010年,山坳村通过多方筹资投入60万元,村民投工2000多个,共完成高标准渠道防渗1500米,新增蓄水量4万立方米,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940亩。在今年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全村粮食预计增产8万多斤。

  多挖一口塘,多打一仓粮。山平塘清淤扩容不仅增加了蓄水,改善了灌溉条件,而且还提高了防汛抗旱的能力,为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修好了水利,我们种地就有了底气。”山坳村党支部书记陈有涛高兴地说。近两年,湖南省共投入3亿元农资综合补贴实施了3.33万口山平塘清淤扩容,新增蓄水量6358万立方,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46.67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被称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大硬伤”。近年来,各地想方设法加快了治理“硬伤”的步伐。湖南省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为龙头,在完善“民办公助”机制的基础上,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09年至2010年,全省共完成4.67万口山平塘清淤扩容任务,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71.6万亩,年新增粮食产能17.87万吨。

  “渠相连、天成片、旱能灌、涝能排”,这是记者走进湘潭县石潭镇莲花村管道节水灌溉示范方的直观印象。走到田头,只见田埂头有一平方米大小的水池,“这叫分水消力池,一个池管两块田,池里有个开关栓,灌溉排水都非常方便,跟家里的水龙头一样。”村民谭岳林告诉记者。

  石潭镇莲花村低压管道节水灌溉项目是湖南省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之一,示范区灌溉面积445亩,总投资70万元。示范区建成后,能做到适时供水,及时排水,保障了作物对有机肥的吸收,促进了粮食的增产。据测算,示范方445亩的稻田可增产粮食5.34万公斤。同时,每亩田的耗水量也由传统灌溉方式的560立方米降到节水灌溉方式的450立方米。

  据悉,湖南全省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有20处,累计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投资12.8亿元。通过配套和节水改造后,各灌区结合灌区项目的实施,在支渠及以下渠系积极推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农民直接参与灌溉管理的管理模式。据统计,目前全省各大型灌区已成立农民用水协会408个,管理面积171.3万亩,占20处大型灌区实际灌溉总面积的27.8%。

  增产离不开用好水。据了解,2011年全国将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