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补课:国家大科学装置首度南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03:4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丘慧慧
刚刚过去的一周,对于珠三角的科技实力重构,或许是一个重要的拐点。
10月20日上午10点,东莞市大朗镇水平村村民们聚集在自家门口,看着新修的沙石路上满载中科院院士、科学家的车辆鱼贯驶过。这些在“世界工厂”边缘、以种植荔枝为生的果农们隐隐地感觉到,他们的生活将为此发生微妙的改变。
此前一年里,东莞市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把水平村覆盖了四百亩荔枝林的山坡夷为平地,并为山体打上坚固的坡体防护堤,同时开出一条足够宽大的施工道路,为10月20号在此奠基的建国以来最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中科院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作前期的工程准备。
这是科教资源相对匮乏的广东首度引入国家大科学装置。
国家财政部及广东省为该项目出了“重手”: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院士介绍,散裂中子源总投入2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划款约17亿元、广东省提供5亿元,东莞市还给予了土地等各项支持。中子源预计将耗时6年6个月于2018年建成,在国家承诺继续支持每年1-2亿的运行经费之外,广东省亦承诺了运行前三年,依然每年划拨5000万元。
“它是世界上第四个散裂中子源,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中子源。”陈和生说,把这么大型的国家科学装置放在广东、放在东莞,对当地经济转型有重要意义。“东莞要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大型城市群,需要有科学研究中心和大学等机构的配套。”
显而易见的是,广东省近期急于补课基础研究。
10月21日,中科院的专家们再次马不停蹄地转道深圳东部大亚湾核电站依托的山体内、一个三公里人工开掘的隧道里,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国家
"973"项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结题评审会。这个首度由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能源部联合推进的实验,是中美迄今在基础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合作,也是美国能源部在国外投资的第二大粒子物理实验项目。它被业内称为“国内第一次由科学家自发组织和发起”,并在数十个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所间按国际惯例组织进行的尖端科学实验,从2003年开始酝酿,历经痛苦和艰难的筹资过程,2007年才得以投建,在其背后也可看到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力量是重要推手。
陈和生说,近期中科院在珠三角一带的几项重大科技布局,是建国60年以来国家大型科技装置首度到达南方,“过去我们的科技资源主要在北方,集中在北京、上海、合肥、兰州等地,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在全国的布局,增强和促进珠三角的产业转型。”
珠三角如何补课?
基础研究是经济强省广东的明显短板。
“广东的GDP已经接近了韩国,但科技方面的实力跟韩国相距甚远。”陈和生坦陈。而广东省有官员认为,这与国家科技资源战略布局的区域失衡脱不开干系,以中科院为例,此前的四大国家大科学装置延续了以往倚重北方的惯例,分别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合肥同步辐射光源,无一置于华南。
广东省经济总量22年保持全国第一,GDP比重占全国超过11%,但过去5年,经济与科技的脱节,在新一轮的产业迁移大潮及成本上升的压力中,已经致命地影响到了珠三角的竞争力。以东莞为例,传统外贸为导向的初级加工产业,没有大型基础研究平台、科教平台作为依托,高端人才的需求和高端产业的配套研发便无从谈起。
如何补上这一短板?是为广东主政者的重要课题之一。散裂中子源2006年始获得广东省发改委的重视之时,正是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始。“2007年广东就给了4000万预支研究经费。”陈和生透露,此后该项目当机立断在珠海、东莞等地寻找项目落脚点,最后因为东莞更为强大的经费和行政支持选址大朗。根据规划方案,散裂中子源最终用地将达1000亩,预计建设成一个以散裂中子源为主的,包括多个大科学装置的大型科学研究基地。
一个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平台,将多大程度上扭转广东科技资源短缺的危局?
“它是一个用于科学发现,以及相关高技术应用领域的研发工具。”中科院专家解释,这是一个开放的研究平台,既面向各大研究型、学术型机构,也面向企业,涉及医学、能源、材料等多领域。“我们确定用户包括中科院下属的9个研究所70多个研究组,以及22所大学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未来珠三角企业亦为潜在用户。”
按照东莞市产业规划,散裂中子源建成前后,将围绕其构建一个“民用核技术产业园”。该园区已在东莞市的规划实施过程当中,并已有多家民营企业加入——这是“世界工厂”东莞市的产业梦想之一,新型核能技术及相关产业。
回归基础研究的本质,或许在近期能给珠三角带来实际推动的是高端人
才,以及围绕着国家重大项目产生的各种隐性资源,给当地学术、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散裂中子源副总经理陈元柏告诉记者,在散裂中子源实施和论证过程中,中科院高能所已经与东莞理工大学电子学院、机械学院成立了两个联合实验室,“主要是针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立一年多就已经申请到了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这对年轻的东莞理工大学的整体学术能力而言,是一种有型和有力的推动。陈元柏还提出,散裂中子源必须遵循“当地培养人才”的原则,目前东莞市已经针对中子源给出400个落户编制,其中有200名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在北京中科院上岗的有170人,这些人最后都会落户东莞。”
探路基础研究创新机制
有广东省政府人士指出,中科院近期的这两大科技项目落户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将在运行机制上有别于北方的旧体制,“模式上可能会为中国的基础研究探索新路。”
典型的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为例。根据该项目总负责人,中科院高能所常务副所长王贻芳介绍,该实验项目是“真正意义上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成立国际合作组来运作的科学实验”。中美双方在人力以及相关资源配备、话语权上各占50%权重,在实验装置的研制、未来实验的运行和管理等过程中都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章程运作。中国与美国同时领导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同时还引入包括美国、俄罗斯、捷克,中国香港、台湾等在内的国内外合作者,从2006年开始成立大亚湾国际合作组以来,目前已经发展为由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39个研究机构,25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组织。
“过去比如北京谱仪等项目也成立了国际合作组,但外方只占10%权重,大部分还是我们说了算,项目管理方式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完全不同。”王贻芳强调,从项目经费的筹备而言,该实验就已经开拓了中国科学领域在基础研究上的首次,它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美国能源部与中方(包括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中广核)共同出资筹建的,从2007年开工至明年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经受了国际合作中的各种考验,“双方在各个重要岗位上匹配相等的人力,美方的经理由美国能源部委派。”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总工程师庄红林强调,这套管理模式对未来中国科学界实践更多的大规模国际合作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除此外,本次把建国以来最大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建于珠三角,也或许对国家未来在“科技-经济”对接机制上带来一些畅想。据本报记者向业界人士了解,以已经布局在北京、上海、合肥、兰州等地的四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而言,目前这些大型国家基础研究平台的使用单位大都仍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企业用户相当有限,而企业用户中,又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例如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其最重要的企业用户为中石油。“罕见民营企业用户”,该人士说,这中间的关键问题是,使用国家大科学装置复杂而不顺畅的审批流程。
而广东省政府认为,珠三角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同时企业和产业界市场化程度高,如果运作得好,散裂中子源向产业界开放与对接的深度和广度,也将领先于此前北方的四大科学装置。“我们欢迎企业用户。”陈和生说,“在针对商业作用的研究,比如医药企业,我们会在适当收取费用的前提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