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龙江大湿地 黑龙江保护“地球之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11:10 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享有“大森林”、“大耕地”、“大油田”美誉的黑龙江,如今又多了一个“大湿地”的名片。
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湿地保护列入总体发展的重要部分,天然湿地面积达到556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7,成为名副其实的湿地大省。
金秋时节,记者驱车3000余公里,跟随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人员走进湿地,所到之处尽是肥美的水草,成群的候鸟。
退耕还湿
黑龙江素有“北大荒”之称,上世纪50年代,十万解放军官兵脱下戎装屯垦戍边,立志围垦“北大荒”;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百万知识青年又加入这个行列,他们在黑土地上挥洒热汗,对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但过度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旱灾水灾频频发生,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日益贫瘠。
为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199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果断决定停止开垦,并明确提出,今后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主要靠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来实现,而不是靠开垦湿地来扩大耕地规模。
这是黑龙江湿地保护建设的历史性转折,龙江大地上拉开了退耕还湿的“大幕”。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中俄边境松阿察河口附近,兴凯湖农场将600多公顷水田弃耕还湿,将东北泡子核心区400多公顷违法开垦的耕地退耕还林或还湿;三江自然保护区将300多公顷违法开垦耕地退耕还湿;富锦市三环泡自然保护区通过修建溢流坝、截水闸等设施,抬高自然保护区水位,退耕还湿和湿地恢复面积达4100多公顷……
目前,黑龙江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完成退耕还湿和湿地恢复面积达到8000多公顷。黑龙江省林业厅厅长蔡炳华介绍,“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保护湿地意义重大。经过十余年建设,黑龙江省已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保护区总面积417万公顷。基本形成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鸟类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安全,维护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如今,黑龙江省大湿地的保护框架已经形成,大江大河及几个中小流域均建起了湿地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说:“为保护湿地,我们全垦区退出了2万多公顷耕地支持湿地保护,每年少收入近10亿元。”
黑龙江湿地的耕与退之间,折射了发展观念的进步。
生态粮食共赢
作为担负国家粮食增产重大任务的黑龙江,坚持“耕地增产不垦荒”的原则,实现了生态收益和经济收益共赢。
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说,要彻底整治非法开垦土地问题,确保黑龙江湿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过去,由于人们对湿地的功能认识不足,在高产丰收的诱惑下,排干沼泽,发展粮食生产,使湿地遭到严重破坏。长远看,保护湿地的生态意义远远大于其经济收益。就黑龙江而言,没有湿地就没有产粮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没有了湿地,黑龙江省生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三江、松嫩两大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作为重要生态屏障之一的湿地,对保障两大平原的粮食稳产高产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保证了重要湿地周边农作物稳产高产,尤其是三江平原建立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网络发挥了重要生态效益,保障了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
主管湿地保护工作的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国亭说,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看似矛盾,实际二者并不矛盾。我国人口多,粮食短缺,由于国家需要,黑龙江上世纪曾经开垦了大面积湿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再靠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以牺牲生态安全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经济。
如今,黑龙江湿地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好,不管大气候如何,湿地周边的农田连年高产,而且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低、程度轻。湿地保护的意识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扎了根。以三江平原的富锦市为例,粮食年年丰收,正是得益于周边大面积湿地的自动调节功能,旱可供、涝可蓄。
立体保护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黑龙江省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03年,黑龙江出台《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加大对破坏湿地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理顺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同时,确定全省每年划建五六处自然保护区,使湿地面积有了恢复性增长,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高,有效保护了鸟类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的安全。
省委书记吉炳轩说:“针对湿地保护,我们提出开展流域湿地保护的理念,分别沿乌苏里江、嫩江、松花江、乌裕尔河、兴凯湖、七星河、挠力河等重要江河源头和沿岸湿地集中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基本建立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黑龙江省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使全省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此外,黑龙江省还将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主要在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地区,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态退化严重的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湿地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与功能恢复、关键物种栖息地恢复、有害生物防控等建设项目。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改善、面源污染防控及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扩大沼泽湿地规模,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蔡炳华说,黑龙江省湿地大多处于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它们的保护,不仅维护了黑龙江省湿地的生态功能,也为国际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