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强国:思路变迁与路径探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21:2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强大的文化总是与先进的自由思想表达相连

  本报记者 李会报道

  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这是执政者在十七大以来,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确定为全会的核心议题。

  要实现文化强国,中国要走怎样一条道路?

  文化发展思路变迁

  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此次“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不是突兀的,在这之前有十年的发展脉络可循。“此次提出文化强国,更加重视市场配置资源,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与之前历次提及文化发展相比较,视野更加宽广。原来局限于增强文化活力,而现在则提出文化强国。”

  陈少峰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梳理了这一脉络。

  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但是当时只是在概念上厘清,并未推出实质性的工作,一直到2003年中才开始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陈少峰说。

  2003年6月开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在于将一批有经营性潜力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

  “但是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行到后来,又有了新的目标,要繁荣发展文化,要发展文化事业,要提高公共文化的辐射面,文化要走出去,目标变得综合,成为引人关注的一个点。”陈少峰说。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阐述,对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家相继出台多个产业的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也位列其中。

  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0年4月,9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陈少峰表示,今年的这次会议,是对此前涉及到文化改革的诸多方面都有所梳理,包括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软实力都有涉及。同时表明,执政党要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这不是针对某一具体文化体制改革内容的会议,而是对文化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态度,是一个“起承转合”的会议。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也观察到了这种变化,他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此次会议不再仅仅局限于产业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手段。而是回归文化本身,希望通过文化的发展增强凝聚力。

  文化不强难题待解

  随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厘清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以及之后数年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为2.75%。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快于整个经济发展。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3%,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近5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0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了近一倍。

  与此同时,金融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让其发展速度有了更高的突破。

  2009年10月,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批准通过,成为内地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影视制作公司。华谊影视公司在投融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自有资金联合投资、股本投资、吸纳社会资金入股公司,到银行无担保授信贷款,再到上市融资,华谊公司融资渠道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影视发展模式的变迁。华谊的上市不仅解决了华谊自身的资金瓶颈,而且对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华谊之后,又有数家文化产业企业成功上市融资。

  虽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两个概念,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影响力的增强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此次十七届六中全会关注的关键问题——“文化影响力”却并未随之增强。

  贺军认为,国内的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产业强而文化不强,甚至很多文化创意产业搞成了房地产。

  贺军所谈的,正是近年来多地涌现的各种文化产业园,多数沦为了圈地,而真正的文化产品却并未出现多少。

  陈少峰对此指出,文化产业集聚是正确的,但目前很多地方主导园区的都是政府官员或者是房地产开发商,尤其是后者,只想利用机会来获得一些政策方面的好处,并未真正去着手发展文化产业。

  对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本身的发展,陈少峰的判断则是“都不强”。

  “大家也许看到文化产品很丰富,就觉得文化产业发展强了。但其实不是,‘火’并不等于‘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还没发展起来,例如,一个重要的方面‘创意’发展就比较落后。”陈少峰说。

  至于文化本身,陈少峰认为其发展水平更低。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发展还面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文化事业层面,就一直缺乏明晰的目标以及考核标准,这方面的改革也很急迫,但是由于这个领域的改革涉及到行政体制方面,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

  “文化产业与文化的发展应该是互相依存齐头并进的。”陈少峰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取得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创造力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如何文化强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2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阐述得相当清楚,但在如今文化产业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文化影响力较弱的当下,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应从何入手?

  陈少峰认为,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国家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那么文化产业应该如何发展呢?

  陈少峰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将韩国文化产业推入濒临破产的境地,迫使韩国政府必须重新思考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点。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确立“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从国家意志高度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具体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支持。在政策侧面构建发展文化产业的法律支持及服务体系。

  以推动韩国文化出口为例,韩国政府非常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其基本战略是,瞄准国际市场,以中国和日本为重点的东亚作为登陆世界市场舞台的台阶。主要措施包括,针对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区域差异开发针对性产品;挖掘品牌对韩国形象和韩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效应;在文化出口地区建立“前沿据点”。通过前沿据点开展区域市场调查、研发和宣传;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出口项目等。

  陈少峰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定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的走出去,目前,我国国企的文化传播力不强,而民企又规模较小,因此,政府的支持必须强力跟进。此外,还要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并购与重组,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并且在这个并购重组过程之中,尤其要允许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权力。“这次提到了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片面理解为转企改制等狭隘的概念,其真实的思路其实是凡是妨碍文化发展的各方面都要清除,都要变革,转变文化管理的方式。”

  贺军则特别指出,文化不是经济,也不是工程,不可能仅仅通过搞工程项目的方式强大起来。贺军认为,一国文化的形成,总是与人相关的,它与思想和思想的表达、历史传承、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一种强大的文化总是与自由的思想表达相连,中国不缺历史的积淀,未来中国的发展如果有了文化的助力,复兴的前景将不可限量。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贺军认为,《决定》中提及的双百方针正是发展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的关键。“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要发展文化,必须鼓励多元发展,就像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多样性才能繁荣。例如唐代、先秦的文化成就多半拜当时宽松的环境所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