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重塑或需政改援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赵民望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关注度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远远超过期间其他的舆情热点。起初,舆论集中引导公众谴责了“见死不救”,此后呼吁“良知和义举”的回归,如今更有超越道德领域,集中于在法律、制度上的检讨。
在告别那个小女孩的痛苦煎熬中,“冷漠的路人”无疑也理应遭到唾弃,小悦悦父母监护失职的责任,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滑坡,都应当是穷追不舍的标靶。原因很简单,“小悦悦事件”是我们社会价值观严重偏离所产的一枚苦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训喻无法抗拒地到了应验的这一刻。一个幼小的生命消失了,华丽繁荣街市的风景被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在那里面,我们引以自豪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强大的成果,不堪一击地成了没有生命力的摆设。
作为一起突发新闻,“小悦悦事件”或将渐渐谈出公众视野,然而,作为全社会道德秩序的反思和讨论,正是深入下去的契机。小悦悦的血不能白流,我们的痛苦不能变成一阵风。小悦悦之死树立的“纪念碑”将难以逾越,更无法绕行。
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包涵了普法、道德内容在内的“公民素质”教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政府主导下的公民培养已经历经多个“五年计划”,一再评选的“道德模范”更是层出不穷。尽管如此,社会所需要的道德靠山似乎依然脆弱,公众面对危难,在寻求“自我保护”的那一刻,见义勇为、道德楷模一一失灵。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依靠政治挂帅式的道德文化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公众的公民意识。甚至,用当前社会上一种普遍的不信任心态的流行,也可以解释“小悦悦事件”的那些前因后果。
道德缺失成为公众现在普遍的感受,对于道德秩序重建的强烈民意,政府既需要认真对待,更需要慎重行事。首先,政府必须深刻地了解民意,全面审视社会道德底线滑坡的真正根源。表面上道德缺失的社会生态,其实源于“地基”的塌陷。这个地基既有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问题,也有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偏差。不过必须警惕的是,撼动公众价值观的外力,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不公,公众身边大面积存在的不公平,制造了公众感受上的“心理不平衡”,影响并扭曲了公众心态的变形!
据报道,在日前为期两天的第11届全国“村长”论坛上,奔驰、宝马、劳斯莱斯、雷克萨斯等豪车的炫目光彩,实际上盖过了“村官”的名头与风采。不是车展却比车展更牛的“村官”聚会,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执政理念”?不可否认,一些农村是富有的,高级轿车并非污点所在。问题是,作为政府执政的基础,这样的“村长”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农村?
有意思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另一则同样涉及“村官”的新闻。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白沙村委门口被部分村民堵住,他们反对用集体公款旅游。而里面的大巴上是包括村民代表、退伍军人和在职村官约70多人的出省旅游队伍,据悉这些人分三批前往井冈山,花费将是24万多元。
村官已经如此,“民意“如何面对?公权力就是这样异化的,道德滑坡的根源就在于公权的无限膨胀,而民意、民间力量就得不到充分释放。中国经济的繁荣得益于改革开放,然而,中国人社会道德秩序的建设,却远在经济繁荣的后面。现在看,社会道德的重塑或需政治体制改革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