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的要务仍是做好自己的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07: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最近,国际上忽悠中国的言论又多了起来,而且在观点上呈现明显的两极。一极言论是,试图把中国描绘成世界经济的“救世主”,希望中国大包大揽美债欧债,或者是欧美的房地产之类,或者压着人民币升值、压低外贸盈余,等等。另一极言论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下一个动荡之源,比如有论者说,忘掉希腊,忘掉意大利,忘掉“占领华尔街”运动吧。眼下真正的坏消息是什么?中国。

  首先,中国根本无力充当“救世主”。众所周知,中国之所以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世界工厂”,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优势和上下一致的强烈的发展意愿,及其带来的宏观上的高效率。但千万别忘了,美国才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它以高技术垄断利润而冠盖全球。中国只是个代工厂,在其中分享着很小比例的价值,以iPhone价值链为例,其创造的总价值为360美元,硬件部分的价值为187美元,中国大陆作为组装点,只获得了6.54美元的价值,只占上述价值的1.8%和3.5%,绝大部分价值和利润被美、日、韩等地拿走。在农业、第三产业等领域,中国的话语权更是少得可怜。迄今为止,任何想脱离制造业而空谈国家经济实力的企图都将破产,所以,中国不必在意那些高捧之辞。

  其次,中国也并非下一个世界经济的麻烦之源。被论者视为麻烦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一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正在破灭,有最近个别城市的房地产降价风波为证;二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在中国或称表外业务乃至地下金融等等)今年前三季度大约占新增贷款的22%,而影子银行的猖獗和破产,正是美国次贷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温州之困就是佐证。三是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正在减弱。从企业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可窥一斑。不容否认,这些问题在中国经济中均客观存在,但问题远非那些国际观察人士所说的那么严重。房地产泡沫的确存在,但不会导致所谓中国版的次贷危机,因为中国房地产贷款的质量远比美国的高,这是坚实的基础。相反美国的房产市场是建筑在“次贷”这个沙滩上的,美国的汽车贷款中也衍生出了众多的CDO、CDS,但一点危机也没有,因为它车贷的基础很坚实。中国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表明银行可承受40%的房地产降价,这显然不是鼓励房价大起大落,只是从银行方面给宏观经济吃个“定心丸”而已。再看影子银行,即使占22%,也不可怕,1993年前后,美国影子银行的负债就已经与传统银行的负债相等了,2008年前者是后者的1.6倍。更重要的是,中美之间的数据不能进行机械对比,中国处于金融创新严重滞后的阶段,表外业务中的确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和积极的一面,关键是政府的监管与服务要跟上。“温州之困”并不是“温州模式之困”,后者还在中国其他辽阔的地方得以移植并生机蓬勃,折射的是产业升级和转型的紧迫性,要做就是把坏事变成好事,经济的发展就是突破一个个困局后形成的,用不着大惊小怪。至于劳动力成本提高,这对中国经济积累消费动力迎来消费经济新时代,又有何不好呢?本报今日一版刊出的一篇来自美国教授的“国金时评”,倒是明白告诉我们,欧洲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杀伤力才最值得担忧和注意。

  所以,我们不必在意这些国际忽悠,乱了方寸。看清自己的方向,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种好自己的地”,才是关键。搞好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本身就是稳定世界经济局势的最重要贡献,轻飘飘四处揽责不现实,郁闷闷自惭形秽更不必。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种好自己的地?这是一篇大文章,但有一点肯定是核心,那就是:把中国经济从以人口红利(劳动力优势)为主要支撑的经济,逐步引向以高新技术红利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当年的日本没彻底完成这一转变,在信息技术经济上落在了美国之后,在一代代“工蚁”年老体衰之后,既有的制造业优势走弱,新的优势又未建立,才造成了被动的局面。中国如能引以为鉴,采取各种措施坚定不移地追求高新技术,成功转型升级,才能辟出一片新天地。(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