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各国严打经济数据泄密 中国惩罚力度令外界吃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15:3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各国严打经济数据泄密中国惩罚力度令外界吃惊

  英国财政大臣手持的预算报告箱成为焦点。

  “今后西方媒体和经济学者要准确‘预测’中国的经济数据恐怕不会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在中国宣布几名官员因泄露机密经济数据而被判重刑后,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一篇文章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各种敏感的数据不仅事关国家经济安全,而且背后常隐藏着众多看不见的利益链。许多人把官员泄露机密经济数据称为“数据腐败”,这种现象不仅在新兴国家频频出现,也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为防止经济数据泄露,日本法律对泄密者和收买机密数据者都进行惩处;韩国宣布重要统计数据在对总统府报告的同时就应对外公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曹红辉称,不仅应该对“经济数据”泄密者进行严惩,更重要的是用制度来斩断数据泄密背后的“利益链”。

  惩罚力度令外界“吃惊”

  “中国政府显然已经开始对敏感经济数据泄密案进行‘严打’”。美国彭博社24日的报道这样写道。当天,中国最高检察院通报两名官员因泄露机密经济数据而分别被判5年和6年刑期,同时还有4起泄密案正在审理中。彭博社称,这两人所受的刑罚是泄露机密罪的最高刑期,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保卫敏感数据的安全,更是为确保中国市场健康发展。悉尼的资深货币战略学家西恩·卡洛说:“这就像是杀鸡儆猴,瞄准那些利用信息从市场非法获益者。”

  从2008年以来,路透社曾7次“准确预测”中国经济数据。西方媒体和研究机构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数据外泄的受益者。但这次中国严惩泄密者,许多西方媒体大声“叫好”。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中国政府是鉴于经济数据泄露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损害,以及普通民众对由此带来的黑幕交易感到不满,而采取加大惩处力度的措施。分析称,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扑朔迷离的背景下,提前泄露经济数据的危害性比平时更大,加大惩戒力度对于金融市场秩序来说是个好消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分析师弗朗西斯也表示,对这两名官员惩罚的严厉程度有点令人吃惊,不过“中国政府做对了,这样有助于维持信誉,尤其是当你把该事件与这些数据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联系起来时。”

  日本时事社称,中国官员泄密并不是中国政府自己发现的,而是由于欧美媒体多次提前刊登中国的经济发展数据,并指出是“据中国政府经济统计人士消息”。这说明中国在机密管理机制上欠缺很多。报道称,2009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在中国的首席代表曾用重金收买中国官员,让中国最终在国际矿石价格战中损失惨重。文章称,一些中国官员“出售”国家机密经济数据的事情完全是因为“现在一些人信仰的只有金钱”。

  (责任编辑:杨晓燕)

  

  也有外媒怀疑这次重刑的“可持续性”。韩国《京乡新闻》在肯定中国做法的同时带着怀疑的口气称,中国一些经济部门的官员和学者,在与国内外投行和证券商等接触时都会接受“咨询费”,因此目前这种严厉处罚能否发挥长效还不得而知。

  全球紧盯中国敏感数据

  “对一些人而言,经济统计数据是枯燥无味的数字,而对另一些人而言,意味得到真金白银的机会。”对于机密经济数据泄密事件,“俄罗斯之声”26日这样感叹。今年以来,俄罗斯也展开打击泄露机密经济数据的行动。俄新网称,俄罗斯禁止泄露内部经济数据法律今年初正式生效。根据这一法律,禁止任何官员向外透露未正式公布的内部信息。违者将被处以100万卢布罚款及判处6年以上监禁。此前,虽然俄罗斯也禁止泄密行为,但由于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文章称,俄此举有助于把莫斯科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此前,莫斯科外汇交易所和RTS交易所的内部信息经常被提前泄露,给国家和民众造成严重损失。

  对于敏感经济数据泄密的危害,《日本经济新闻》称,对于学者而言,预测的准确度顶多是影响到自己的口碑,但证券投行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数据竞猜,则成为他们进行套利交易的主要工具,在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表现尤为明显。如果事先得到数据,投资者就可以在数据发布之前提早布局,利用未公布数据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差异谋取暴利,最终将风险全部转移给未提前得知消息的投资者和国家。文章警告称,如果规模很大的话,甚至会引发金融市场海啸,从而可以撼动整个国家经济。

  实际上,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动荡的今天,各主要经济大国的经济数据早已成为世界各大机构研究和获取的重点对象。这些数据一旦提前泄露,就会给泄密国的经济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德国经济安全工作协会前不久的一份调查显示,德国每年因经济数据泄密造成的损失高达500亿欧元;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宣称,有超过1/3的企业承认发现过数据被泄露。在中国,前两年曝光的力拓间谍案,就给中国的钢铁企业带来数百亿元的直接损失。

  《纽约时报》25日称,中国政府对于过去几年一系列经济数据泄露事件反应非常强烈。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里增长迅速,所以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足够的能量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德国金融学者勒斯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当今“数据和信息为王”的时代,一个简单的数据就可能创造一个投机性交易机会。比如现在美欧都有一些“做空中国”的基金,如果他们从中国各种渠道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做出卖空的决定;若获得的数据比市场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无论怎样,他们都可以从中获利。

  泄密事件背后的利益链条

  “只要有利益存在,泄露敏感经济数据的行为就可能无法避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涌认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一直存在金融公司、投行和对冲基金通过各种手段提前获得经济数据的现象。

  《华尔街日报》称,外国媒体以及投资银行削尖脑袋,尝试用各种经济诱惑手段打听事关中国经济前景的内部消息,一度被认为已经形成一种氛围。而这些机构最擅长的就是邀请一些官员参加同时有经济学家、独立智库参加的研讨会,让官员们不知不觉地就说出心中的秘密,或是从官员的闪烁其词中去猜测其中的深意。

  (责任编辑:杨晓燕)

  

  曹红辉认为,重要经济数据频现泄密主要是因为存在“供给”和“需求”。现在法律对出卖信息的人员刑罚较严,但对于那些非法获取机密数据并因此取得巨大利益的个人或者机构并没有相应惩罚。对这些个人和机构的惩罚,比如停止交易,巨额罚金,甚至诉诸刑法都是必要的。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对经济数据等信息建立保密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889年,英国通过世界第一个保密法案,该法案的制定是为制止公务员向报界泄露消息。英国也是世界上保密法律最严格的,但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重大泄密事件的发生。1996年,英国财政大臣克拉克准备在英国议会宣读政府下一年度预算报告的前一天晚上,伦敦《每日镜报》总编辑摩根赶到首相府,向值班人员递交了从该报自己的渠道提前获得的36份财政预算文件。尽管《每日镜报》总编是由于认为这些文件太过敏感而没有公开,但英国媒体称,如此大规模的泄密,在英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以当时英国经济在国际的影响力,这些数据一旦外泄,将会对整个西方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在韩国,近年来也发生过数起重大数据泄密案。2008年,“韩国外汇及流动性指标动向”数据被提前数小时传出,引发一些金融机构的炒作,韩联社称韩国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部分遭受损失的金融公司事后发出公开声明称:“如果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将对韩国央行提出赔偿要求”。

  韩国总统和百姓同时知道统计数据

  曹红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敏感数据,相关部门官员和专业人员应有职业道德标准,但更重要的是对相关机构和人员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规范。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证监会等重要机构的工作人员就不能跟监管对象搞“联谊”。美联储每次开会前,外界也都会猜测是否加息,加多少。但由于美联储实行的是投票制,且投票后信息迅速正式披露。这样一来,就没有提前泄密的可能。

  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颁布的统计政策3号令规定,每个联邦统计机构必须制定数据发布程序。数据发布前仅有经济分析局相关人士可以获知,连其上级主管部门商务部都无权知晓。信息公布前1小时,商务部和相关媒体可以派员察看,但在官方公布前,他们将处于屏蔽状态,无法与外界联系。

  韩国前些年曾发生多起经济数据提前泄露事件。为了解决泄密问题,韩国政府干脆宣布,废除此前韩国统计厅和央行在公布主要经济指标前必须向财政部和总统府提前报告的制度,只要是没有特殊情况,韩国统计厅和央行的统计数据在对媒体提供的同时对青瓦台和其上级机关报告即可。

  曹红辉说,除了重要经济数据信息的保密外,中国应尽可能消除一般的“秘密”,让信息对所有人同时公开透明,这也是逐步向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本报记者 段聪聪)

  (责任编辑:杨晓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