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美绿色壁垒林立 国内农产品企业成本"被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11: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个大、饱满的中国大蒜对欧美市场仍然很有吸引力。只是近年来,欧盟等对进口食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出口成本大涨,部分参展商考虑放弃欧盟市场。吴伟洪 摄

  昨日,第110届广交会三期在广交会展馆中拉开序幕,主要展出纺织服装类、鞋类、办公、箱包及休闲用品类、医药及医疗保健类、食品类。

  由于欧盟、美国和日本食品安全标准提升,本届广交会许多农产品类参展企业对记者反映,或考虑放弃部分欧盟市场。而面对食品安全标准日益严格的趋势,有中国食品企业开始试水“全产业链”模式,试图从源头把关,从而打破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价格优势基本丧失

  代理新疆大枣等农产品的广州方全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彦龙表示,近两年来,欧盟、美国、日本对进口食品先后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出口欧盟的成本大幅上涨,以致他们近两届广交会放弃了大部分来自欧盟的订单。

  刘彦龙表示,根据欧盟的相关规定,输欧盟的农产品需要每一批货都取得符合欧盟标准的有机转换认证,“每一批都要做认证,这一项的成本上涨了20%左右。”

  出口农产品的山东省济宁忠旺食品销售经理方业娟有同样的遭遇。她告诉记者,目前欧盟的标准提高,要获得多重认证才能进入欧洲市场,开发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成为其破解之路。

  方业娟说,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已经基本丧失,甚至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偏高位置,在欧洲、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也逐渐丧失竞争力。“人工成本涨得特别厉害,以简易包装的大蒜为例,仅仅是包装费一项已经达到每吨700元—800元人民币。”

  “绿色壁垒很早就有了,我们的产品就一直都没能进欧美市场。”四川岳安县绿峰柠檬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武荣说。绿峰的柠檬鲜果今年产量1万多吨,卖相好一点基本走外销。尽管想拓宽市场,但多年来出口市场依然局限在香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东等地。

  据廖武荣介绍,国内柠檬产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和海南,但由于在病虫害防治技术上比较落后,不论是那个产区的产品,都很难达到欧美要求的农药残留标准,“行业内基本没有能出口到欧美市场的。”

  试水“全产业链”谋解困

  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认证可以接受和理解,但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人工等成本上涨,而产品价格却上不去是关键。“单是农产品收购价都上涨20%,但报价还要维持不变,你说我们哪有钱去做认证?”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欧盟。”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也表示,虽然绿色贸易壁垒确实给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麻烦,但也是可以理解的。“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肯定是趋势,比如茶叶的标准问题90年代末就已存在,对专门出口的公司来说问题并不大。”

  (责任编辑:刘阳禾)

  

  据了解,在产茶大省浙江,茶叶出口量已经超过了全省的产量,许多企业不得不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料采购。但由于茶叶质量良莠不齐,倒逼出口企业自己种茶。而出口企业的全产业链布局,也有利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绿色与安全标准。

  “我们原先茶叶主要是采购的,现在改成了租赁茶园建生产基地。”该负责人说,浙江省茶叶集团从源头的种植开始,到中间环节的加工,再到下游包装,全部自己来做以保证品质。“未来标准越来越严格是趋势,一旦建立好全产业链机制,遇上标准变化我们的反应也更快一点。”

  分析

  面对绿色壁垒如何区别应对

  大连寿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连庆说,中国食品的超标问题单是生产企业很难解决。寿贺公司主要产品是乌冬面,在国外是与方便面类似的产品。据周连庆透露,此前不少方便面企业的产品曾被检出铝超标而遭禁,乌冬面因水分多,面粉比例较低才幸免于难。

  有业内专家表示,与国外标准相比,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全而且偏低,是引发当前不少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原因。

  以化学污染物的有关规定为例,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只涉及62种,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已公布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差距可见一斑。而在量的规定上,中外标准也有明显差别。例如,我国规定环境激素己烯雌酚的国标是0.25毫克/公斤,而欧盟最高限量是0.001毫克/公斤,相差250倍。

  不过,也有食品企业负责人指出,事实上各国的标准变化并不全是出于安全考虑。例如主要用作农用杀虫剂的有机化合物“硫丹”是德国首先发明的。在当时,德国对于硫丹使用的标准就很宽松,等到后来日本等国都能生产,标准就变严了。而到今年,《斯德哥尔摩公约》便决议一年后全球禁用硫丹。“背后明显有保护本国农药产业的考虑。”

  而在另一些不存在安全问题的产品,一些国家干脆以贸易配额来与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竞争。江苏苏豪国际集团的马旭东就抱怨,中国蘑菇罐头用的是很成熟的技术,也没有添加剂,却被欧美等国家用反倾销政策来限制。由于大多数农产品企业规模小无力应诉,最终只能放弃,“像这种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我们政府应该像对纺织品业的反倾销一样帮助企业应对。”

  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黄颖川 张胜波

  (责任编辑:刘阳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