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资本盛宴中垄断格局浮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1:1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陈宜飚
商业协作组织中国绿色科技近日出具2011年报告,称中国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但是由于市场准入受限、竞争激烈,大多数公司在短期内仍然面临挑战。
智能电网万亿投资豪宴,起步未几,首先浮现的却是电网公司上下游整合的垄断格局。
上游设备制造商难分“羹”
自从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形成了电网垄断,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已控制了近100%的国内输配电市场。其中国家电网负责了中国约80%的电力供应,南方电网则负责6个省份约20%的电力供应。
希望从中国电网行业中分一杯羹的众多上游公司实际上只有这两家客户。对这两家公司异常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招标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与公司各级部门之间的紧密关系,都是最后业务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形势趋于复杂的是,国家电网正凭借超过80%的市场垄断地位持续并购行业内相关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中国两大电力设备上市公司平高和许继集团已经相继被注入到中国国家电网旗下的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中电装备)。
中电装备公司则正通过并购以及大举投资,不断扩大其行业地位。该公司在济南的产业基地刚刚落成,预计总投资达100亿元。
元大证券(香港)的资深行业研究员、替代能源组组长李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毫无疑问,国家电网的发展路径与当年发改委拆分电力系统的意愿是违反的。国家初衷恰恰是希望把设备制造企业与电力供应公司剥离开来。
一些业内意见认为,国家电网公司或许并不甘心被从部级单位改制成一家央企。借智能电网建设之机,扩大并购设备制造公司,对其权力和利益都有好处。
“从国家电网角度说,可能也觉得内部运作效率会更高。对于电力设备制造公司来说,目前的客户就它(国家电网)一家,就是靠它活着,它要压价等行为也更方便。所以这更多是一种权力的竞争。”李敏分析说,“它会觉得越大越好,越大越容易统筹,也不必要跟其他公司去谈合作。”
如果国家电网把设备制造商全部收归旗下,订单势必都会流向制造商。近期来看,这种格局可能难以避免。
中国的公司可以去告它违反垄断。“但有谁会去告它垄断呢?即使告了,商务部也多半不会管。”李敏说。
对于外国厂商,可以借WTO规定去要求开放市场。但是国家电网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形式来做,只不过可以制定偏向于中国本土企业的方案要求,最后外商中标可能仍然很小。迄今为止,为电网公司供应智能电表的前10家企业均为国内大型公司。
相比之下,欧美市场的做法更更为公开。输电、发电和设备商完全是各自独立的实体及市场。“国家电网也是制定生产标准的公司,只不过它现在想做的是把生产公司也整合进来。”李敏下结论说。
国家电网可能也有促进中国本国产业发展的考虑。在海外,ABB、西门子等大型制造业集团,可以凭借实力从海外拿到不少大项目。但在中国,尚未形成类似具有海外竞争力的制造集团。
因此,如果以国家电网出面整合制造装备企业,最后形成中电装备这样的大型设备集团,今后就有可能向海外拿标。
这种整合形成的垄断产生的利弊,最终是否有利于中国电力行业,以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都仍然值得深思。
每公里铺上76万元
虽然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计划,一度成为火爆投资话题,但在李敏看来,实质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电网,目的更多是为了解决西部电力输送的瓶颈。即电力运输方向的智能化,而非国际上让供电网络与用户实现双方交流的构想。“这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智能电网。”李敏说。
由于中国尚未解决供电的难题,因此要发展到欧美的与用户双向式互动的智能电网发展阶段,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即便是现阶段的“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比如特高压网络的经济性。从技术上来看,要建设中国的坚强网,就需要建立特高压输电网络。根据国家电网规划,2020年中国特高压线路总长将达到49170公里,包括交流特高压线路31490公里和直流特高压线路17680公里。
但是这些网络的建设成本不菲。根据元大证券的预测,到2020年,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总投资将需要至少6750亿元,其中包括交流部分投资约3676亿元(54.5%)和直流部分投资约3073亿元(45.5%)。
中国现阶段已经建成了两个特高压示范项目,即晋东南—荆门1000kV 交流特高压示范项目和向家坝—上海800kV直流特高压示范项目。
前者主要实现华北电网与华中电网互联。该线路于2009年1月6日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为中国实现三大地方电网(华中电网、华北电网、华东电网)互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向家坝—上海800kV直流特高压示范项目则将四川的水电输送到电力高负荷的东部地区。
但这两个项目的成本不菲。根据李敏和其团队的计算,荆门项目的输电线路总长仅约638公里,总造价却达到57亿元;其中54.3%用于变电站建设,45.7%用于输电线路架构(输电线路平均造价约为410万元/公里)。此外,特高压关键设备,如变压器、电抗器、封闭式组合电器(GIS)等占1000kV变电站成本约41.9%,占项目总成本的21.5%。
“从技术上来说,目前特高压项目是可行的,但是经济成本比较大。”李敏说,“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做这个项目。”
据元大获得的2010年数据, 1000kV特高压电缆的生产价格为19000元/吨,相当于每公里要铺上76万元。
全国“一张网”的安全考验
垄断之外,安全性是另一层担忧。目前我国的供电网络主要以局域网的形式,由五个供电区域网组成,分别是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华中电网、西北电网及单独的内蒙古电网。
据香港一家环保机构的北京代表介绍,在中国内地的坚强网中,未来将需要纳入一定比例的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替代能源等,但是这些能源的供应稳定性尚待提升,因此可能会产生波动性。
“为了减少这些波动性,需要有一个大的局域网,而中国内地目前是五个相互独立的电网,因此要发展坚强网的话,可能需要把这五个区的网络连为一体,这样可以体现更好的兼容性。”李敏说。
但联网对于国家电力安全是一项重大的考验:目前的各区分布式供电,并不会导致全国断电。全国联网情况下,一旦西部某些线路被破坏,有可能出现东部无法供电,甚至出现全国断电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智能电网,但是迄今也只有两条(特高压)线。而发改委迟迟不再批出新的(坚强网)项目的原因。”李敏说。
虽然国家电网仍然希望扩大特高压线路,在全国推动智能电网。但是出于经济原因及安全性的考虑,发改委方面仍然没有为这些项目大开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