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学院派与实战派激辩欧洲高福利:养闲还是养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5:35 来源: 新京报

  一语激起千层浪。联想“教父”柳传志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一席讲话,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高福利制度的关注。柳传志在演讲中说,欧洲过度的福利制度让社会变成了养懒人的社会,不希望这种风气传染给中国;中欧一位教授则认为高福利下仍然有高创新。学院派与实战派孰是孰非?高福利与高创新势不两立?来看看各方说法。

  ■ 原音回放

  柳传志与教授激辩高福利

  柳传志:

  欧洲某些国家竞争能力的减弱是必然的。我认为过度的福利制度造成这一现状。这样的社会慢慢会变成一个养懒人的社会。我不希望这种风气传染给中国,希望解决的方式是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用税收支持弱势群体,支持生活差的人的身上,用这样的方式减少两极分化,而不要压制了企业家精神。

  丁远(中欧商学院教授):

  拿现在欧洲发达国家和中国比,我觉得不太合适。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生活质量较低时需要改善生活,我们基本处于这种状态;这种渴望在欧洲不太能看得到。德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追求的。有一位50多岁的工程师,在动手研发设备时,眼睛中那种光芒像我8岁的儿子玩积木一样。

  ■ 案例

  德企业为员工家属发补贴

  陆女士(德国 全职太太):

  在德国有很好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金很高,但是没有人会以领失业救济金为荣。我老公所在的德国研究所里,员工可享受很好的社保和医疗保险等福利,如果他的夫人没有工作就可以领到一份补贴,如果再有孩子的话,那么孩子还可以单独享受一份补贴。

  ■ 市民围观

  “为生计奔波没精力创新”

  丁先生(北京 市民):

  作为工薪阶层我们都希望能够多涨点工资、看病少花些钱,我觉得我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国家对一般百姓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我们天天为生计所奔波,哪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和创业。

  即使从企业家精神来说,不少人的激励理念停留在物质激励上。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福利水平更高,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并不比福利相较不完善的国家差。所以高福利制度不意味着企业家精神的丧失。

  “欧洲高福利有存在基础”

  孔先生(北京 外企员工):

  我觉得欧洲国家是过度福利,我们每天那么辛苦甚至没有人家整天无所事事赚钱多。

  但是欧洲国家的高福利有其存在的基础,他们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所以有那种实力来进行高福利,我们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所以我们虽然很辛苦,但是利润和生产力比人家要低很多,而且欧洲国家还有完善的劳资协商制度,所以人家福利好是必然的。

  ■ 背景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屡遭“高福利陷阱”

  在近几年的IT界的海外收购案来看,中国东家们似乎患上了海外高福利的不适症。

  以2005年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为例。西门子当年“倒贴3.5亿欧元”将手机部门售出,附加要求之一是两年内不能裁减人员。而西门子手机部门在中国的研发工程师平均年薪为15万元人民币,在德国手机部门的研发工程师平均年薪高达10万欧元,约3000名德国员工薪水成为明基一项巨大的开支。

  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据报道,在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TCL集团才知道欧洲并购裁员的补偿常常需要加倍,导致在整个重组过程中,付出的人工费用就超过8000万欧元,远远超出集团预期。

  在并购后的重组过程中,每每中国企业都觉得自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对方却还在“得寸进尺”,这让中国企业在郁闷之余又无可奈何。

  当年联想15亿美元收购IBM PC时也吃过类似的苦头,因此柳传志称“不希望过度福利‘传染’给中国”并非空穴来风。

  ■学界声音

  “欧洲经济不应归罪高福利”

  谭雅玲(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

  欧洲的福利制度令欧洲国家的人民很受益,虽然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但使欧洲的老百姓具有非常好的生活品质。这些国家的人民生存状况很好,这是由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定位所决定的。

  但是相较于美国来说,欧洲国家的创新确实较少,这跟整个国家的机制有关系,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归罪于高福利的制度。

  “福利制度是把双刃剑”

  许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单看福利制度的话,欧洲现在的高福利制度的确出现了问题。笼统地说,创新和福利的关系意义不大,我们可以分开来看:北欧是福利最高也是最早实现高福利的地区,他们的创意产业也的确最发达。但在欧洲大陆,高福利的确导致工作动力下降。这也不难理解,时间多少,成就有多少,高福利让人们不那么依赖工作,工作上的成就自然就少了。总体来说,福利制度是把双刃剑。

  “中国福利不能照搬国外”

  杨志勇(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

  从企业家精神来看,不是在物质的压力下才有创新精神,在良好的生活水平、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也许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我同意不应当压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但是这不应归咎于高福利制度。

  尽管高福利能给民众带来生活品质,但不等于我们完全照搬他们的制度,设计制度时应考虑公平和效率兼顾。

  本版采写/阳淼 黄锐 李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