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神八”之后 探火望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5:40 来源: 东南快报

  上周末在沪闭幕的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学院总工程师王彦广预测说:“未来中国的深空探测,将以月球、火星为重点,同时开展太阳、小行星、木星等天体探测。”

  另据专家透露,预计在11月9日凌晨,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一起发射升空,飞向火星。

  中国深空探测越来越“深”

  从地到天,从近地到深空,中国航天的深空探测路径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比起来,昨日上天将和“天宫一号”对接的“神八”,飞进最初预定轨道只不过10分钟,近地轨道高度只有300多公里;“嫦娥二号”用5天到达绕月轨道,月球离地球约38万公里;而下月即将飞天去绕火星的“萤火”,“到站”时间则要10个月,飞行高度约4亿公里。

  登月技术成熟或再登“火”

  自国家航天局2000年宣布空间科学成为我国民用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中国空间探测的步伐就从未停止。根据我国探月工程的“三步走”,即成功实现“绕月”后,到2013年前后将实施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寻回勘察,到2018年前后将实施月球样品自动采样返回。

  根据设想,未来的中国深空探测还将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探月工程的基础上,具备到达近地行星的探测能力,实施火星环绕探测和小行星、太阳的探测;第二阶段,具备在近地有大气行星天体着陆和巡视能力,掌握行星借力飞行等关键技术,开展金星探测、太阳探测、小行星取样返回探测任务;第三阶段,具备近地天体无人取样返回等能力,开展火星无人采样返回探测,兼顾木星系统探测。

  “神八”返回舱将放入花草鱼等小生物

  从昨天凌晨一点开始,神舟八号返回舱陆续放入了航天员要穿的鞋子、要吃的食品以及中德合作的试验设施。

  据报道,尽管这次神舟八号没有载人,但所有飞行前的准备工作完全都是按照载人状态来进行的。

  中央电视台报道称,陆续放入到神舟八号返回舱的有航天员要穿的鞋子,在太空生活中要吃的太空食品,以及中德合作的试验设施。太空食品包括压缩饼干、牛肉干、水。报道称,中德合作试验设施从外观看为大概40公分长、20公分高的箱子。这里面装了一些花草种子,还有一些鱼等小生物。经过太空施种和辐射的考验,这些试验品将被带回地面。据央视

  揭秘

  航天员未来太空生活啥样

  按开关,5到30分钟就可吃上米饭、水煮鱼、鱼香肉丝

  在未来的太空生活中,中国航天员的饮食起居是什么样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九院研制的“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和“太空空调”等设备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图景。

  迷你“太空厨房”

  为航天员烹饪美味佳肴

  只要将分装好的大米放入一个银白色的立体容器内,轻轻按下电源开关,再耐心地等上30分钟,一份香喷喷的米饭便冒着热气新鲜出炉。

  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口味需求,只需同样的步骤,再花上5至30分钟的时间,一份份“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鱼片”等热气腾腾的美味菜肴便做好了。将来如果航天员需要,还可以增加液体加热装置,为航天员热上一杯苹果汁、果粒橙或纯净水……

  这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一日三餐享用的部分菜谱。而这些丰富佳肴的烹饪,既不需要家庭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更不必航天员亲自“下厨”,只需在这个长、宽、高均不足30厘米,重量仅仅4.4千克的容器内全自动地完成,这就是科工九院为宇航飞船量身定制的迷你“太空厨房”——食品加热装置。

  自神舟一号开始,九院红峰厂就开始配套研制食品加热装置,经持续攻关和改进,产品使用寿命从最初的100多个小时提升至现在350多个小时,将来在空间站上可以达到10年以上。

  特殊“太空空调”

  为航天员提供宜居环境

  气体流量调节装置、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等作为环境控制及生命保护分系统产品,犹如一部“太空空调”,在航天员的飞行试验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气体流量调节装置是红峰厂生产的“元老”级产品,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都有它的功劳。现在,它在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都有应用。为了方便航天员进行操作,项目组经过艰苦攻关,设置了自动电控和手动触屏输入两种模式,同时,还设置了微风、大风、强风等5个挡,航天员可以根据个人习惯以及环境变化,选择操作模式和适合的风速。

  航天服温控调节装置则能够调节航天服内的温度,确保航天服能够适应太空骤冷、骤热的环境,保证航天员的安全、舒适,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神六”、“神七”号飞船上,为我国载人航天作出了重要贡献。

  微型“太空医院”

  为航天员适时检查身体

  在科工九院红峰厂产品陈列室,十余种小至烟盒大小、最大不过成人巴掌大的银灰色长方体装置依次排列,这种外形规则、看似简单的产品,却能适时监测航天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将数据自动分析后传送至地面设备,以便地面人员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施监控。这些装置就是该厂研制生产的环控生保、医监医保系统配套产品。

  检测并自动传输航天员心电、呼吸、体温等生理指标的生理信号测试盒;对航天员进行电脉冲刺激,协助航天员进行肌肉疲劳恢复和肌肉力量训练,防止长期飞行试验造成肌肉萎缩的神经肌肉刺激仪;读取航天员心电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医学信息管理主机配合相关分析的动态心电数据读取记录装置……

  科工九院经过近20年的历程,研制产品从最初的3种增至现今的15种,在天地间架设起一座能对航天员的各项身体性能指标进行适时“体检”的全自动化的微型“太空医院”。

  展望

  2020年前后

  中国将建成

  载人空间站

  预计在2020年前后,中国将建成自己的载人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

  核心舱: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全长均约14.4米,最大直径均约4.2米,发射质量均约20-22吨。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I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二者功能。实验舱I、II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货运飞船: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主要任务,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综合新华社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