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新总理有双重国籍 赛义夫否认想自首(组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10: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阿卜杜勒?拉希姆?凯卜(左二)当选利比亚过渡政府总理。
班加西法院屋顶上飘扬“基地”旗。
班加西法院屋顶上飘扬“基地”旗。
阿卜杜勒-拉希姆-凯卜当选利比亚过渡政府总理。(资料图片)
综合媒体报道,利比亚“过渡委”于当地时间10月31日选举阿卜杜勒-拉希姆-凯卜(Abdul Raheem al-Keeb)为过渡政府总理。与此同时,执政当局不同派别的武装在首都的黎波里发生“内讧”,曾经是利反对派大本营的班加西一度升起基地组织的旗帜,而仍在逃的卡扎菲次子赛义夫也否认打算向国际刑事法庭投案自首。鉴于利比亚过渡阶段面临着众多挑战,有专家认为该国过渡时期前景不乐观。
***新总理聪慧有魅力
按照“过渡委”的承诺,利比亚解放8个月后将会选举产生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将花1年的时间编写新宪法,之后利比亚将举行议会选举。根据计划,凯卜的总理任期会持续到明年6月份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前。
当选后的凯卜告诉民众无需担心政府与外国签订的石油合同,也不用对“过渡委”内部日渐显现的分裂态势过于忧虑。他承认过渡时期面临着很多挑战,表示将与“过渡委”密切合作、倾听人民的声音,以便共同解决有关问题。虽然凯卜还未拿出未来几个月的具体计划,不过已经明确宣称将在2周内选定内阁人员。
据了解,知名度不高的凯卜是反卡扎菲资深人士,曾在美国生活工作了约40年,有美国和利比亚的双重国籍。学电气工程出身的他于1984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曾长期在亚拉巴马大学任教,也曾在卡塔尔和阿联酋从事学术工作。凯卜于今年春天加入“过渡委”,曾任的黎波里的代表。
凯卜的同事称他是一个技术专家型官员,聪慧且有魅力,能团结不同派别。“他不属于任何意识形态流派,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据了解,在51名“过渡委”委员中,有26人将票投给了凯卜。委员们称凯卜“安静而友好”,他在为反卡扎菲活动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曾于今年夏天参与组织的黎波里的地下反抗。
***过渡时期前景不乐观
对于选择一个有美国国籍、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国生活的人当总理,中国资深外交官、前驻外大使华黎明认为这是在意料之中的,凯卜的前任贾布里勒也有着深厚的西方背景。华大使表示,其实当利内战还在进行时,美国就曾对在美及其他流亡国外的利比亚人格外留心,有意从中挑选有政治觉悟的人选进行培植,以便确保利比亚未来的政治领袖认同西方的价值观。
对于利过渡政府是否能在8个月内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华大使感到不乐观。这位资深外交官指出,在卡扎菲统治利比亚的42年里,该国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政府,国家大事都是交由卡扎菲家族处理。现在,北约希望利比亚可以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议会和新政府来治理国家,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另外,前卡扎菲政权的很多武器现在都流落于民间,利比亚部落众多、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而“过渡委”的分裂又不可避免,这些都为利比亚过渡阶段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似乎是在佐证专家的分析,数百名执政当局武装人员10月31日在的黎波里发生“内讧”。来自的黎波里西南城镇津坦(Zintan)的当局武装试图进入该市的中心医院打死一名就医的病人,遭到来自的黎波里战斗旅的警卫的拦截,双方因此发生交火,造成至少2人中弹身亡,另有7人受伤。
***赛义夫自称仍在国内
总部设在海牙的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日前曾表示,仍然在逃的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已通过中间人与该法庭取得了联系,正在谈论投案自首事宜。赛义夫10月31日通过与前卡扎菲政权关系密切的“7日新闻”网站发布了最新消息,完全否认了有关他准备自首的传闻。
赛义夫援引父亲的一句话称,“这只是卡扎菲支持者所面临的造谣运动里的一条(虚假)报道而已”,并表示利比亚的反抗力量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赛义夫预计类似的造谣运动还会持续2个月,他呼吁支持者保持耐心和警惕。
赛义夫同时暗示,自己目前仍然身在利比亚,并不曾逃到国外,也没有被当局武装抓获。他强调,自己绝对不会背叛父亲卡扎菲,将像父亲一样不放弃、不搞欺骗人的小动作。
***班加西升起“基地”旗
利比亚执政当局武装里隐藏的潜在极端分子一直是该国战后稳定的巨大隐忧。10月31日,反卡扎菲革命发源地班加西公然升起了“基地”的旗帜,各方的忧虑因此进一步加深。
“基地”旗升在班加西法院的屋顶上,该法院在这场内战中曾一度被执政当局用作临时政府和媒体中心。“基地”的黑白旗与执政当局的三色旗一起迎风招展,“基地”旗在上、当局旗在下。“基地”旗上用阿拉伯语写着“没有上帝,只有真主”的标语,标语的下面是一个满月图案。
“基地”旗此前就曾在该法院的屋顶上多次升起,“过渡委”一直声称与此事没有任何关系。据了解,目击者曾于夜晚在班加西的街道上看到过极端分子,他们一边舞动“基地”旗,一边大喊极端口号。
(责任编辑: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