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刊:西方在阿拉伯世界势力变小 事态渐失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10:4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 10月27日文章】题:冉冉升起的新月,势力渐微的西方
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天, “阿拉伯之春”演变成一个动荡之秋。过去几天里,穆阿迈尔·卡扎菲死了,突尼斯举行了井然有序的公开选举,沙特阿拉伯王储苏尔坦在民众要求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呼声中离世。迄今为止人口总数位居阿拉伯国家之首的埃及将在下个月举行首次合乎体统的选举。从叙利亚到也门和巴林,暴乱和内讧继续肆虐该地区。
事态渐渐失控
西方与阿拉伯国家独裁者的联系曾给予它在中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在它看来,该地区事态渐渐失控。本周伊拉克方面坚持要求美国驻军必须在今年年底前撤走的态度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然而,西方不应为事态的这种转变感到惆怅,它在短期内失去的力量应当会在长远内由它与正派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力所弥补。
总的来说,阿拉伯世界的现况远远强于不到一年前。诚然,在所有受民主剧变影响的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连该地区教育和技能水平最高的突尼斯也不例外。但独裁统治和国家控制曾窒息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一旦阿拉伯国家的边境开放,政府变得对公民负责,它们可能就会增长得更快。而只有建立起参与程度和范围大大提高的政体,这一切才会发主。
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突尼斯一马当先。埃及承诺紧随其后,议会将在下月选举产生。议会也许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制定一部宪法对埃及新总统的选举办法做出规定。利比亚应当会在一年内举行大选。每个地方都有可能爆发骚乱和争斗,但这三个北非国家看来必定会激发其他阿拉伯国家、包括叙利亚的民主抱负。
政治化的伊斯兰教的崛起未必应引起西方和阿拉伯民主人士的惊恐。在突尼斯,被严厉禁止了几十年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选举中取得惊人的胜利。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可能也会表现出色。在利比亚,伊斯兰主义者恐怕也日益得势。这让主张政教分离的阿拉伯开明人士和许多好心的西方人焦虑不安。但现是,一种比较开放、比较宽容因而更加适合代世界的政治化的伊斯兰教似乎正在形成,尤其是因为其倡导者现在必须争夺选民的垂青。选民敬佩伊斯兰主义者对腐败现象的敌视,但不喜欢许多伊斯兰主义者在地下活动期间所表明的偏执和保守态度。
总的来说,铁腕人物用作压制依据的宗教极端主义威胁并未成为现实。除了也门少数几个不受控制的小地方和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带以外,“基地”组织未能从民主潮流中受益。
(责任编辑:杨晓燕)
将重获影响力
这些革命的长处在于,它们几乎完全出自本土。埃及和突尼斯的革命没有得到外来帮助。叙利亚英勇的抗议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许最终会获胜。利比亚的新统治者如果没有北约的轰炸机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但西方没有派地面部队,也没有派顾问来告诉当地人该怎么做,这与八年前的伊拉克形成有益的对比,在伊拉克,民主被生生强加给毫无准备的人民。
在死了15万以上的当地人和大约5000名美国人和其他外国人以后,伊拉克有了一个经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但它还没有在公众与独立机构之间培养出宽容习惯,而这种宽容是真正成功的民主政体的建立基础。在使国家走上代议制政体之路方面,10年的美国强权不如几个月的和平抗议更有效。
美国不得人心的部分原因在于它支持以色列和不断羞辱巴勒斯坦人,部分原因在于它动辄使用武力为所欲为,还有部分原因在于它一贯支持对其有用的阿拉伯独裁者。苏尔坦王储之死或许会使这最后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假如纳伊夫成为王储和事实上的摄政王,美国也许会竭力在与阿拉伯世界新生民主国家交好的同时与他结盟。
不过,西方势力的减退中埋藏着未来建立更健全关系的希望种子。虽然阿拉伯世界的所有革命者、尤其是伊斯兰主义者不大可能盛赞西方为榜样,但他们似乎正逐步走向开放的政治经济体制。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亚都无人推崇沙特阿拉伯、伊朗甚至中国模式。数以千计的阿拉伯学生、商人和游客仍然宁可前往西方求学、做生意和找乐子。
西方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前景一片大好。但今后它的获取途径是通过教育、投资和在接到要求时就机构建设提出建议。同它与不得人心和变化无常的独裁者做交易所带来的手段相比,这些手段没那么快见效。但是,最终事实可能会证明,它们更为可靠。
(责任编辑: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