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传媒重点]先弄清楚“你是干什么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06:16 来源: 时代周报本期主持 马志海
作为奉公守法的一介百姓,少不了的会被各种角色充满敌意地盘问“你是干什么的”?一般情况下,被问者都会忙不迭地表明身份,告诉对方,同志我们其实是自己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被盘问的滋味总是不太好受,但往开了想,人家也是职责所在,都是“为人民服务”嘛,这么一想也就豁然了。
然而,作为一位公民,本是有权利反问一声“你是干什么的”,但经验告诉你,这个权利可不敢随便使用,闹不好人家会让你吃一番苦头。不过,经过谨慎选择,针对那些正闹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人,还是可以充满善意地问一声“您究竟是干什么的”,或者也算是一种提醒吧。
地铁是干什么的?
上一周,广州地铁四号线又出事故了,本地媒体又掀起一轮针对地铁的大合唱似的报道。
地铁出故障几乎是家常便饭了,这样的新闻让人感觉麻木,只有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新闻媒体还在坚持不懈地追问事故的原因。而地铁方面回应媒体有关事故原因的提问一如既往地淡定,事故发生的当晚给出的解释是“有异物从站台被带入行车区域”引发停电。第二天又承认,导致地铁大瘫痪的“异物”,其实是列车侧面蓄电池箱盖板出现异常松开。
从两天之内前后完全不同的说辞中,可以看出后来公布的事故原因是对前一次的彻底否定,目的就是尽量把责任撇清。地铁的这种习惯性的做派,其实我们早就从许多有关部门那里领教过无数次,于是就想问:“地铁究竟是干什么的”?不指望得到正面的回答,但其实谁都知道,地铁有着半官半企的身份,官的身份是用来管人的,企业的身份是用来挣钱的。而对媒体,地铁自然会拿出官方的姿态,作出官味十足的文章,实在不耐烦了,它还可以训斥媒体“你懂个什么”。
亦官亦商,不唯地铁,此类物种在中国还多得很,而且还相当得势。于是问题可以又衍生:“两桶油”是干什么的?中移动又是干什么的?接下来还要问—
警察是干什么的?
“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是标准答案中的一种,然而过去的一周发生的“涉警”新闻,还是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再问上一问。
10月29日下午3时许,河南汝南县梁祝镇派出所所长王银鹏酒后驾驶警车肇事,造成5死3伤。聚集群众不满处理方式,将包括肇事车辆在内的3辆警车和2辆殡葬车砸坏。公安部已派出工作组,进行督查。案件发生之后,前去采访的记者被两名没有亮出证件的便衣男子夺走采访簿,并在附近派出所被扣留了近40分钟。这种拙劣的处理公共危机的手段,陌生吗?每每发生类似事件,涉事的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对他的上级负责,对媒体的监督总是怀着本能的敌意,封锁消息,隐瞒事实。于是就不能不认真地问上一问:你们,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无独有偶,也是在这一周,广州发生了一起“假冒”军牌车撞死四名修路工人的恶性事件。看看警方的反应,还是不出预料的成熟套路:紧急火速发布的信息,头一条就是军牌系假冒。在我的记忆中还真是搜索不到闯祸的军牌不是假的;然而在媒体的关注下,警方居然公然违反相关规定,在对车祸双方进行调查登记时,被害一方姓甚名谁、是干什么的,填写得一清二楚,可是对肇事司机的个人资料,却付之厥如。所以还是要问:“警察同志,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对肇事一方的保护如此不遗余力?在微博(http://weibo.com)上,肇事者的个人资料早就被人肉,其形象已经显现到了极高的像素。在这种情形下,公安部门还在咬紧钢牙刻意隐瞒,意义何在?
媒体是干什么的?
媒体和媒体人,在当今社会中并不是脱离世俗凡尘、能做到独善其身的群体,为了让问题更有“嚼头”,不妨问得狠一点儿:媒体是干什么吃的?
尽管媒体对上述广州假军牌肇事司机的资料已经了然于胸,但作为最多被质问“是干什么吃的”的媒体,它是没有权力先于官方发布自己掌握的资料的,如果“干什么吃的”质问是来自老百姓,估计媒体连无辜的表情都懒得去做,虚心接受就是了。
其实,本周令媒体难堪的事情,是深圳“八毛门”事件以医患双方握手言和作结,《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说,“医患言和,还缺媒体道歉”,在这件事上,媒体无法将自己假扮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受骗者。那些在此事件中被牵着鼻子走的、对医院造成伤害的媒体和媒体人也应该站出来道歉—为自己的无知、鲁莽、偏见、肤浅、浮躁、对舆论的误导、对医院的伤害说声对不起。
诚哉斯言,要不怎么说“走转改”大有必要,媒体的确要走向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尽管一个问题会让苦苦奔波的小记们想不通:天天去菜市场、天天吃大排档、天天挤地铁公交的我们,怎么就脱离了基层了呢?其实,媒体有必要自省,主题便是:媒体是干什么的?要把其中的道理上升到伦理的高度去想清楚。于是有必要再继续追问:
伦理学会是干什么的?
10月30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这个“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的新闻一出,引发不少的质疑和批评,许多人觉得这是一种“道德量化”,而且“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的目标也无法准确衡量,不太靠谱。
伦理学会是干什么的呢?其实事关立场,就算培养百万孝子是个不靠谱的计划,那也必须支持,毕竟一百万孝子看着人数挺多,但其实恐怕还赶不上五年间全国产生的囚犯人数。倒是寄希望于伦理学会能多研究点什么。比方说,深圳的那一起北大高材生、公务员对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的案例,就很值得研究:这个当今中国教育的优秀成品,何以在情理伦常上犯糊涂?
培养孝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不是也有教子无方的责任?前两日的报道说,这个不孝之子向父母和公众公开道歉了,道歉显得很有水平:“认识不足,观念错误,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家庭矛盾,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向父母和公众道歉”,他的官腔官调,似乎暴露了他另外一层的糊涂。
作者系知名电视主持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