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印媒曝印度新军事计划 未来5年征兵10万防中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14: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传印度要征兵10万防中国

  印度媒体昨天披露,该国国防部已经通过一项13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未来5年将向中印边境增兵近10万。爆出这一消息的《印度时报》称消息来自“权威消息人士”和“国防部高级官员”,2日印度政府主管联邦防务事务的国务部长帕拉姆 拉詹被追问这一计划时,说了一番模棱两可的话:“我们非常希望保卫边界安全,为此我们将采取措施。凡是我们感到有威胁的地方,都将采取适当的措施。”印度媒体评论说,“一旦该计划被批准,将是印度军队迄今最大的现代化和扩充计划,也将是自1962年印中边界冲突结束以来,沿中国边境最大规模的增兵”。中国许多人为这样的消息感到吃惊,因为没什么人认为要跟印度发生军事冲突。但在印度,媒体上经常冒出防范中国的声音,几天前还有智库预测中国会攻击印度,“给印度一个教训”。一个清楚的国际政治现实是,过去30多年来大国之间从未发生明显热战。《尼泊尔电讯报》建议说,印度专家更应制定战略应对本国的城市化、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而不是挑起与中国的战争。

   印媒曝光新军事计划

  《印度时报》自称2日的这篇文章属独家报道。“权威消息人士”对该报透露,国防部已批准一项6400亿卢比(约13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该计划包括在印中边境增加4个师。其中两个师将成为专门用于进攻作战的山地突击兵团的一部分。报道还引述“国防部一名高级官员”的话说,按照该计划,今后5年(第12个五年计划2012到2017年)军方将征召9万多新兵——都将部署在印中边境。官员还称,该计划主要聚焦印中边界,不过,在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也有扩军计划。

  2日,《环球时报》记者拨通了印度国防部的电话,记者说明来意后,接电话的男子建议去询问国防部新闻部门,但该电话无人接听。当天晚些时候,印度《亚洲时代报》网站说,印度官方做出了反应。报道称,印度政府主管联邦防务事务的国务部长拉詹在新德里的Manekshaw中心被问及该扩军计划,拉詹表示,“我们非常希望保卫边界安全,为此我们将采取措施。凡是我们感到有威胁的地方,都将采取适当的措施。”拉詹还被问到有关中国可能对印度发起边界战争的报道,他说,“印中边界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担心的”。

  《印度时报》2日称,两周前,国防部将该计划提交给财政部审查和批准。一旦获得通过,该计划将提交给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和金融授权。所提议的现代化计划包括对陆军军备、后勤保障以及印中边境军力部署其他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和升级。消息人士说,按照陆军的要求,用于山地作战的超轻榴弹炮将增加一倍,还要求大幅增加直升机。“该计划一旦获得通过,将是印度军队迄今最大的现代化和扩充计划。也将是自1962年印中边界冲突结束以来,沿中国边境最大规模的增兵”。

  印度报业托拉斯2日报道印度增兵计划时说,印度现在兵力为110多万,包括3.5万军官。《印度时报》网站的相关报道下出现500多条网民评论,这种数量很少见。评论五花八门:有人嫌增兵“太少太迟”;有人希望这次别出现贪污、能及时实施;有人为增兵叫好,不是因为对抗中国,而是因为这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还有人质问:不把钱用在现代化上,而是计划招募9万士兵,这是对钱的何种浪费?印度军队已经达到100万,超过美军的规模。我们真的还需要更多士兵吗?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日关注了当天印度媒体的5个新闻,《印度时报》关于增兵的报道是其中之一。美国《全球邮报》网站评论说,这标志着印度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军事扩张。报道还说,根据《印度快报》的消息,“新德里最近为印军在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编者注)部署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开了绿灯,这是印度瞄向中国的首次战术导弹部署”。印度Samaylive网站评论称,“最终,印度政府接受中国作为最大的敌人,计划在阿鲁纳恰尔邦和拉达克增加军队。这是印度政府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在边界的挑战,将威胁焦点从巴基斯坦转向这个共产主义国家”。

  “这些年来,随着国力上升,印度一直在增强军力,对中印争议地区,印度采取了加强军事存在来强化主权宣示的做法,这对印中关系显然没有好处,必然损害两国安全互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傅小强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大阪大学一名国际关系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防范中国上,印度喊口号、做宣传成分比较大,因为印度并不拥有可与中国较量的军力。如果和中国发生冲突、导致两国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相互制裁,印度损失更大。印度现在之所以想往中印边界增兵,是因为南海问题出现,可让中国感到腹背受敌:东面有日韩以及美军基地,东南是越南、菲律宾等国,西南面是印度。印度增兵也许是美国等制定的一个策略。”

  (责任编辑:刘蕾)

  

   防范中国心理纠缠印度

  “印度河缓缓流过广袤的拉达克高原。该河将印度和中国分开。与印巴边界一触即发的局势不同,这里看不到印中紧张。没有铁丝网或荷枪实弹、手按扳机的士兵。但是,在崎岖的高山上,这两个邻国时刻警惕,密切注视着对方。”这段描写来自印度《论坛报》10月31日的一篇文章,文章以此警告“印度在准备上远远落后于中国”,“尽管表面平静,但德里承受不起放松警惕的代价”。同一天,印军退役少将普潘德拉在该国《先锋报》上撰文称,“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入侵,我们很可能迎来一次不想要的危机”。

  “印度已经进入研讨会季节,从3月到8月,这里都非常炎热,到了9、10月间,天气相对凉爽,许多智库活动都多了起来,活动多了,就会有说法出来。”一名在印度生活的华人学者2日这样对《环球时报》说。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称,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评论家对中国怀有强烈的戒备心理,比如,中国参与斯里兰卡的工程,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国在印度洋牵制印度,华为在印度出售电信设备也被怀疑有碍他们的军事安全,他们似乎认为中国人在南亚的每一个动作——即使外人看来是商业性的——都是针对印度的阴谋。印度报纸上的发言者一点也不讳言他们最大的假想敌是巴基斯坦和中国,他们对中国过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来表达。

  傅小强认为,“印度对中国的防范比中国对印度的防范要重得多”。《纽约时报》今年9月曾刊文说,以中国标尺丈量印度的经济发展成为印度的“国家性痴迷”。报道称,美国学者裴敏欣说:“印度人对中国着了迷,而中国人根本不太关注印度。”印度拉迪夫网站刊文称,中国人和印度人相互看不起,就像美国人与法国人,或者法国人与英国人。

  就在10月23日,《印度时报》引述“印藏边境警察总长”的话称,印中边界“非常平静”,没有新的安全威胁。10月30日,印度报业托拉斯称,前外交事务国务部长沙罗尔表示,虽然一些负面因素似乎暗示北京“一些人”想要“针刺”新德里,但两国贸易关系的增长及“经济互相渗透”减少了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

  在印度《先锋报》看来,印度面对中国似乎有理由感到不安全。该报10月31日刊文称,1962年,尼赫鲁将陆军派往冰封的拉达克和东北边界特区,当时士兵穿的还是夏天的军装,尼赫鲁向美国求援。今天,中国的巡逻部队骑着摩托车,穿着暖和的外套和结实的毛皮靴,而印度的士兵领到的是漏风的橡胶靴、黄麻纤维的毛纺袜子,脚总是又湿又冷。文章还说,今天,中国人拥有优良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武器和后勤保障,从两国新战机就能看出差距。

  (责任编辑:刘蕾)

  

  相互咆哮才能学会共处一山?

  “尼泊尔的发展专家认为,由于印度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财富分配不均是主要问题,印度的专家应该制定战略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挑起与中国的战争,那对于整个地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11月1日,《尼泊尔电讯报》刊文对印度提出这样的建议。由于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此前预测印中冲突时将尼泊尔称为“缓冲国”,明显引起尼泊尔媒体不快,该报颇为讽刺地写道,“如果中印爆发全面冲突,尼泊尔会受到什么影响?我们尼泊尔人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我们在新德里的传统朋友已经安排好了我们的命运。”

  《印度时报》网站上,反对增兵计划的网民不少出于对印度国内的考虑,有人称,“在印度半数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时批准130亿美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这是一种耻辱”。中国南亚问题专家傅小强说,最近30多年来都没有大国之间直接发生热战的事例,对于中印这样的大国,尤其又都是有核国家,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关注点还是在国内,国内发展好了,国家安全更有保证,而不是去往边界增兵。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说,中印不会交战,原因不胜枚举:这两个亚洲大国都希望到2015年双边年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和平与稳定成为两国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口号。但是,这两个邻国之间的紧张似乎不可避免。两国经济惊人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北京和新德里之间又明显缺乏沟通和信任,再加上印中民族主义强烈——这些因素可能打破当前本已不稳定的现状。对于新德里和北京来说,驾驭这一切难度不小。法国《青年非洲》评论印度对华政策时说,南海本来就已经够复杂了,印度强行卷入更令前景莫测,把越南的岘港变为印度海军基地,可以满足印度人的大国情结,但并无多少实际军事价值,却足以令中国感到印度是“蓄意挑衅”。作为报复,中国大可通过和传统盟友巴基斯坦的合作,在克什米尔和阿富汗方面不动声色地给印度找麻烦,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博弈,究竟对谁有益?

  印度《第一邮报》网站1日的评论有些奇特,文章认为“对付中国,和平的最好保证是谈战争”。文章说,中国有句老话,一山不容二虎。或许正因为这样,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回荡着两只古老文明的老虎——印度和中国——的咆哮和怒吼,让人以为另一只老虎想要成为丛林老大。国家在外交交流中通过麦克风(威吓),而不是采取跟外交礼仪一致的文明对话,这当然令人有些不安。但说实话,这其实没什么新鲜的。评论称,印中之间的“唠叨”,或许好于“战争”。老话说得好,备战才有可能和平。“如果两只老虎的精力都浪费在从远方互相咆哮,或许它们能学会共处一山”。(本报驻印度、日本、加拿大记者 袁君 李珍 陶短房 本报记者 段聪聪 汪析)

  (责任编辑:刘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