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八"计划17日晚回家(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第二次交会对接
依然充满风险
据新华社北京电 “组合体飞行由目标飞行器负责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目前组合体已绕地球飞行近6圈,设备工作正常,各项在轨试验进展顺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3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武平说,3日凌晨1时36分,在轨运行30圈的神舟八号飞船和在轨运行541圈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离地面高度343公里的轨道上成功实施了交会对接,实现两航天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两航天器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标志着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任务的全面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按照计划,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还将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再次构成组合体,继续飞行2天,此后两航天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计划于17日晚返回地面。
目前庆功为时尚早
昨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在接受采访时说:“首次交会对接虽然取得了圆满成功,但目前庆功为时尚早,未来将要进行的二次对接依然充满风险。”
据张柏楠介绍,神舟八号飞船增加了微波雷达、激光雷达、CCD敏感器等3台技术方案和性能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的交会测量设备,交会对接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同时掌握3种世界领先的太空测量技术。
“首次交会对接在地球阴影区进行,由于没有太空中强光的影响,对接非常顺利。为了充分验证测量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二次对接或将在光照区举行,目前最担心的是强阳光对测量设备所造成的干扰。”张柏楠说。进行二次交会对接前,两个飞行器首先要实现分离,“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交会对接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张柏楠说,分离与对接同样充满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介绍,在确保安全和可靠的前提下,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将于12天后举行,其目的是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交会测量设备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性能。
16年拼搏奋斗换来7分钟完美对接
据新华社上海电 浩瀚苍穹,璀璨群星,共同见证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太空的精彩对接。北京时间11月3日1时28分,神舟八号上的对接环触到天宫一号对接机构;1时36分,两个航天器成功对接。
为了这7分多钟的完美一瞬,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参与奋斗了16年之久。
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最光辉的技术亮点。没有两个飞行器之间的对接,人类就无法长期在太空进行活动。
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对接机构预研工作,决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以实现对接机构研制的跨越式发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队伍从1995年开始对接技术原理研究。
两个航天器在绕地轨道上飞行速度达7.9公里/秒,进入行星轨道速度更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真空状态,在高低温的环境下,还有强烈的辐射和宇宙射线侵入。因此,要让这两个“庞然大物”在太空对接起来绝非易事,许多问题都是我国航天界以前从未遇到过的。
研制团队列出了对接机构四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动力学仿真技术、关键单机研制技术和地面试验技术。遵循对接动力学研究、参数设计、动力学仿真、机构设计和试验齐头并进、不断循环迭代的研究思路,贯彻系统工程研究思想进行产品研制。
经过不懈努力、刻苦攻关,对接机构的第一台原理样机于1999年成功问世。为了使样机达到空间对接任务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必须对所有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进行研究,这些零部件包括主驱动组合、差动组合、捕获锁、对接锁、摩擦制动器、电磁阻尼器、弹簧机构、电连接机构、密封技术、润滑技术等。针对关键部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牵头汇集全国多家单位,逐个攻克技术难关,带动了国内相关专业的自主创新及发展。
安装在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上的对接机构共有118个传感器进行测量,5个控制器接发指令,上千个齿轮轴承进行力和运动的传递,通过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进行动作,由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组成。活动部件多,传动链长,精度要求高,目前已成功申报了20多项专利。
3艘远望号测量船
接力见证交会对接
据新华社远望六号船电 北京时间3日凌晨,在太平洋海域的远望三号、五号、六号航天远洋测量船,静候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飞临。自9月初以来,三艘远望号测量船陆续出航,克服了大风大浪等恶劣海况的考验,均于任务前按时抵达预定海域,并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三艘测量船的任务海域有所调整,全部列阵于太平洋海域。据随远望六号船出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吴锦高介绍,调整任务海域就是为了延长交会对接走廊的测控弧段,更好地检查对接锁紧状态。
深海大洋中,首先接过接力棒的是远望五号船。在此之前,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机构已经锁紧,远望五号船的任务是对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对接机构锁紧后状态进行确认,对组合体的飞行姿态进行测控。顺利完成了第30圈的测控任务,将接力棒传至了东北太平洋的远望三号船。
在神八飞行的第30圈中,远望三号船承担的任务是对对接锁紧后的状态进行再次确认。近4个小时之后,又环绕地球飞行两圈的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次光临大洋,即将飞临三艘测量船中距离祖国最远的远望六号船所处的南太平洋海域。
5时09分,随着USB系统成功捕获目标,组合体内部的画面第一次出现在远望六号船指挥所的大屏幕上。至此,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三艘远望号测量船先后完成对组合体的海上测控通信任务。
飞船上600多台设备
全由中国自主研制
据新华社北京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3日透露,承担交会对接机构研制任务的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也有个别的民营企业。目前对接机构上的部组件都是中国研制生产的,飞船上有600多台设备,全都是中国自主研制的。
武平介绍,交会对接机构主要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这个对接机构非常复杂,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所以在研制过程中,有很多的协作配套单位也参与了对接机构的研制和生产。这些单位遍布全国很多省市。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就开始对接机构的预先研究工作,研制早期阶段始于2000年左右。曾和俄罗斯进行过方案性的技术交流,而后便开始了自主的工程研制。
中国载人航天
不是“面子工程”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再迈关键一步,进入“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二阶段。在中国载人航天的前进之路上,光荣与梦想同在,质疑与不解也与之相随:
载人航天对百姓生活有什么意义?巨大花费是否合理?在现实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问天”之追求,是否只是一场不切实际、追逐政绩的“面子工程”?
事实上,除了不言而喻的精神力量外,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来都脚踏实地,从未与现实脱节。
载人航天的发展,带动了诸多尖端科技的发展。载人航天涉及的高新技术领域众多: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这些领域的高新技术谁也不会卖给你,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王永志说,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
载人航天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整个“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为整个工农业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同样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无论是卫星通信、电视还是卫星导航,无论是航天育种还是新材料、新药品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足以影响普通人生活的进步。可以预计,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必将会继续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虽然距建造空间站并在其上开展空间实验尚有距离,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说,神一到神七上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空间实验和应用,完成了30多项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神舟”飞船进行了搭载太空诱变育种实验,培育出了许多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农产品和药用品;利用载人航天器,航天员还可以监测地球磁场,探寻石油、矿藏和地下水源,观察农作物的长势……
当地球不足以容下人类的脚步,我们的目光,必然投向天际。可无尽探索的科学与未知的宇宙,迫使我们将眼光放得更长远。
脚踏实地、为民造福、拉动经济、承载希望……中国载人航天,是实打实的事业,绝非“面子工程”。 新华社记者赵薇
(责任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