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天神"第二次对接依然充满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07:4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天神

  我国太空对接地面模拟技术跻身世界一流 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的“空间对接机构缓冲试验台”(摄于10月25日)。该试验台可通过气浮技术,较真实地模拟出两个飞行器的对接机构在失重状态下,从碰撞、捕获、缓冲、连接到分离的全过程,并能测量整个过程中,两个飞行器模拟件的位置和速度,对接过程中的撞击力和缓冲力的变化,目前已拥有多项国家专利发明技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对接,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记者从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了解到,我国太空对接的地面模拟技术已跻身世界一流。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天神

  11月3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联合国外空司司长马兹兰·奥斯曼表达对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的祝贺。联合国外空司一直关注该实验的进展,并在交会对接成功后向中国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成竞业大使发出贺信。新华社记者 徐亮摄

  “组合体飞行由目标飞行器负责控制,飞船处于停靠状态,目前组合体已绕地球飞行近6圈,设备工作正常,各项在轨试验进展顺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3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12天后再次交会对接

  武平说,3日凌晨1时36分,在轨运行30圈的神舟八号飞船和在轨运行541圈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离地面高度343公里的轨道上成功实施了交会对接,实现两航天器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武平说,两航天器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标志着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为任务的全面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按照计划,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还将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再次构成组合体,继续飞行2天,此后两航天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计划于11月17日晚返回地面。

  最担心强阳光干扰设备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在接受采访时说:“首次交会对接虽然取得了圆满成功,但目前庆功为时尚早,未来将要进行的二次对接依然充满风险。”

  据张柏楠介绍,神舟八号飞船增加了微波雷达、激光雷达、CCD敏感器等3台技术方案和性能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的交会测量设备,交会对接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同时掌握3种世界领先的太空测量技术。

  “首次交会对接在地球阴影区进行,由于没有太空中强光的影响,对接非常顺利。为了充分验证测量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二次对接或将在光照区举行,目前最担心的,是强阳光对测量设备所造成的干扰。”张柏楠说。

  进行二次交会对接前,两个飞行器首先要实现分离,“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交会对接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张柏楠说,分离与对接同样充满风险,不能掉以轻心。

  据武平介绍,在确保安全和可靠的前提下,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将于12天后举行,其目的是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交会测量设备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性能。

  武平说,12天后计划进行的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目的是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尽可能安排多次试验,这样可以增加试验的子样,以获得最大效益。在确保安全和可靠的前提下,通过第二次试验可以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交会对测量设备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性能。

  对接机构部组件全国产

  武平透露,承担交会对接机构研制任务的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也有个别的民营企业。目前对接机构上的部组件都是中国研制生产的,飞船上有600多台套设备,也全都是中国自主研制的。

  据武平介绍,交会对接机构主要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这个对接机构非常复杂,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所以在研制过程中,有很多的协作配套单位也参与了对接机构的研制和生产。这些单位中,有的在贵州,有的在安徽,也有在哈尔滨的,遍布全国很多省市。

  武平说,目前国际上使用比较多的对接机构有两类:一类是用于美国航天飞机上的,叫做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用于俄罗斯飞船和欧洲ATV飞船上,叫做“锥-杆”式对接机构。这两类对接机构都是俄罗斯生产的。我国的对接机构采用的是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

  武平指出,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就开始了对接机构的预先研究工作,研制的早期阶段始于2000年左右。我国曾经和俄罗斯进行过方案性的技术交流,而后便开始了自主的工程研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建成了一套对接机构的设计、生产、试验体系。

  20年花费不及美国一年投入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俄罗斯不断加大投入,欧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我们这些年发展的确很快,但这是相对于过去规模小、发展慢而言的。”周建平说,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个工业体系,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也是正常的”。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位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便捷。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或许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并不能立刻显示出带动宏观经济增长了几个百分点,但专家认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古代人类从非洲向高纬度地区的扩散,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管是人类的足迹由陆地走向海洋,还是飞向天空,每次人类突破自己的生存疆域,都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飞跃。(综合新华社报道)

  观察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从1999年深秋到2011年深秋——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一飞冲天到空间交会对接的跨越。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开辟空间实验新天地

  “设计中的中国空间站重量为60吨级,比天宫更加宽敞,可容纳6人同时开展工作。如果把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舱比作一居室,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展活动的神六返回舱和轨道舱是两居室,天宫相当于套房,未来的空间站可能就相当于别墅了。”中国第一位飞入太空的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

  空间增大,只是杨利伟对未来空间站用途的形象比喻。

  “在飞船和空间站做实验,有巨大的区别。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搭载实验设施是顺便做实验,不是飞船的责任;空间站规模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主要任务就是做实验。”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说。

  世界航天界的共识是: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制药等具有特殊意义,其高位置的优势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极有意义。

  展望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可开展的将是一片集合了从观测、实验到研究、制造的人类科学活动新天地。

  打造常人生活新图景

  “太空中的实验室究竟能带来多少好处?我国生物制药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空间物理专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太空生命科学实验可以发明和制造出改变人类健康的药物。而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数不胜数。”

  虽然中国目前的航天员都是职业航天员,但不妨想象一下未来普通人生活在空间站的情景:浩瀚太空,地球将呈现怎样的美景?失重条件下,人类对自己会有怎样的不同认识……

  在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白延强看来,未来空间站建成后,中国除了将选拔大量职业飞行工程师外,还将根据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实验的需求,选拔非职业航天员参与航天飞行。

  “这已有规划,相关的标准也在制定之中。”白延强说。

  “将来中国建立空间站后,不需要航天员那样严格的身体条件,只要有基本身体条件就可以上去。”中科院院士、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专家叶培建说:“或许有一天,哪个人突发奇想,要上天空转转,也可以去。”

  国外已有将普通人送往太空的先例。对中国载人航天而言,有发展,就有希望,就值得期待。

  空间站时代,将打造中国寻常百姓生活的新图景。

  迎来航天事业新挑战

  “众所周知,航天器在轨时间越长,不可预测的因素越多,风险也随之加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如何适应空间站在太空运行的新状态,对飞行管理控制提出了新要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长期和短期待在空间站有很大区别。长期飞行的话最好有一名医生可以快速处置小的疾病,更长远地看,还要建立天地协同疾病诊断机制。”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国际空间站目前也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正在研究将来能不能在太空进行小型手术等问题。”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

  从河畔起步,穿过森林,越过大海,飞向太空……千万年来,富于冒险精神的人类向着无尽的未知一步步勇敢前行。

  当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从发明独木舟、草筏开始,人类用了7000年左右的时间才认清航海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迈向空间站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也许我们并不能完全说清。但我们坚信,一个坚守着千年梦想的民族,一定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民族。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