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超短期“资金池”产品退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5 09:15 来源: 一财网一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周女士最近有一点纳闷,她在咨询了好几家银行后发现,已经很难看到年化收益达到6%的产品。她说,上个月底时,年化收益6%左右的产品一抓一把,但是现在5%以上的都比较少见,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收益就下降了将近1个百分点。
周女士这样的局外人不懂个中奥妙。事实上,每到月末、季末时,总有一些银行为了存贷比达标而冲“时点”,用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引存款。但从10月底开始,银行在监管要求下开始清理超短期“资金池”产品,致使一些短期内攀比式不断拔高的收益逐渐萎缩。但如果细心挑选,银行理财产品仍不乏年化收益高达6%的产品,在股市仍动荡不安之时,不乏稳健投资品种。
清理“资产池”产品
和最近的降温速度一样,高烧了大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从10月开始回归冷静。
进入10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下降。根据Wind资讯数据,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上半年最高点,突破了2000只。6月~9月份发行量继续冲高,基本维持在每月2000只以上,10月份回落至1975只。从各月数据来看,1月~5月分别为1638只、1320只、1957只、1717只和1795款,;6月~9月分别为2021款、1969款、2095款和2212款。
这种下降与监管的政策不无关系。为了缓解存贷比指标的监管压力,疯狂揽存、大规模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几乎成为了商业银行上半年冲业绩的救命稻草。9月银监会一纸通知要求银行对超短期理财产品整改,而整治的矛头直指投向“资金池”类的超短期理财产品。
一位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财富管理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表示,9月底银监会向各地银监局、各家银行下发通知,要求各家银行清理理财产品资金池,以实现单一理财产品单独核算,并要求实现更多的信息披露。这一整改被要求在30天内完成,不按期完成的将被罚暂停发行和销售新的理财产品。
“一个月以内的短线产品受到了控制,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很多银行为了竞争存款,发行了很多一天、三天和一个星期等一个月内期的产品,给的收益率很高,为的是冲存款‘时点’,这样做乱了市场,监管要整治这种行为。”深圳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部门的资深人士对本报表示。
多位接受本报采访的银行人士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研究员对本报表示,“资金池”类产品是银行应对揽存压力规避监管的创新产品,通过高收益率的超短期产品拉存款已经是业内常见现象。资金池模式理财产品对接的资产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投资于各类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和信托产品等多种资产,不断有资金流入和流出,每期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期限和收益率不同,因此每一期理财产品与资产池中的资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是多个不同类型和期限的理财产品投资有着各种不同资产的资产池,多个产品对应着多笔资产。
上述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资深研究员对本报说,虽然很多资金池产品投资的是债券、票据、信贷资产等资产,风险低,但也蕴藏着风险,比如万一出现类似温州老板跑路这样的问题,那么地雷就在资金池中传递,会扩大化。此外,因为都在一个大的资金池里,究竟某一个具体的理财产品运作情况如何,客户都无法知晓,不同产品的收益蛋糕如何分配也往往由银行权衡划定,造成产品与其对应的资产实际收益脱钩。如果“资金池” 项目出现了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不符甚至实际收益为负时,“预期收益”成为了保底且必须支付给投资者的固定收益,但事实上作为资产管理和投资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所对应的资产运作结果有赚也可能有赔。
也有银行财富管理部人士认为,理财产品“资金池”投资模式掩盖了理财产品的投资痕迹,为银行拔高产品收益提供了操作空间,而实际上某些超短期理财产品,号称有6%甚至8%的超高收益率,并非源自投资收益,而是银行通过从其他业务收益中转移而来。
“监管部门不是要禁止这类产品,而是要消除银行短期产品不计风险、为了竞争而攀比收益的现象。”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现在资金池的产品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说超短期的资金池产品受到限制。
有监管部门人士也对本报表示,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向“资金池”的过程,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收益的来源亦不清晰,产品的收益超过该产品属性所对应的收益水平。
不乏年化收益6%的产品
短期资金池产品受到清理,发行减少,但从投资角度来讲,10月份以来发行的产品并不乏吸引力大的产品。
比如,近期有一些银行发行的股票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很高。星展银行10月9日发行的2011年消费时代,品质生活”系列12个月PPR集团股票挂钩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EZFC,预期最高收益达28%;其次,还有光大、法兴、渣打等银行10月份发行的几款股票投资类产品,预期最高收益也达 10%~12%。
上述深圳某股份制银行理财部门的资深人士对本报表示:“购买这种投资到股票市场的产品,也要看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股市未来走向的判断。现在银行重推的还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因为客户都很喜欢,现在客户不喜欢收益不确定的产品。”
对稳健投资者来说,一些半年期左右的债券和利率组合投资产品、票据类产品不乏高收益者。
以10月份一些银行发行的期限在五六个月的债券和利率组合投资的产品为例,比如渤海银行多款此类产品年收益率可高达6.4%~6.8%,其他银行普遍可达年化收益6%。11月份,债券和利率类产品的投资收益普降,收益率高的仅为5.6%左右,低的至3%多。
票据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也颇丰。建设银行10月份发行的多款半年期左右的票据类产品,年化收益达5.6%~6%。
一位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资金运营中心的人士对本报表示,现在票据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较高,“上个月底一年期回购票的利率达到10%~11%,因为市场上这种票出来的不是很多,规模也不大。11月初有所下降到9%,这与市场上对信贷有所放松的消息有关。但如果做成产品到投资者手上,也应该有6%左右的收益。”
10月份发行的信贷资产类产品,一年期的收益率达5.4%~5.8%。而单纯的利率投资产品,多为半年期之内,年化收益在4%~5%之间的为多。
银行系QDII仍大面积亏损
与此相对的是,银行系QDII产品仍因投资大面积亏损受到高度关注。据本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3日,在中外资银行至今还存续的243款QDII产品中,144款累计收益仍为亏损,10月份亏损尤其严重。以兴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环球2号——港股基金宝为例,该产品在7月份净值还在0.7元以上,8 月维持在0.6元以上,而从9月下旬到10月下旬,净值则一路下滑到0.6元以下。
中信银行的“港股早班车”QDII4号人民币款,10月12日净值仅0.4675元,属亏损最为严重的QDII产品之一。该产品的投资标的为霸菱香港(中国)基金,11月8日到期,目前已为客户提供展期选择权。
一位中资银行业财富管理部人士对本报表示,银行系QDII大面积亏损一直未能扭转的主要原因是当初QDII出海时机选择不当有关,现存的银行系QDII产品大部分发行于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时段,当时金融危机还未全面爆发。而如今金融危机还远未化解,致使欧洲债务危机持续恶化。
因此,银行系QDII大面积亏损的宏观经济背景仍未改变。“9月份很多QDII净值下滑的原因,就是外围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导致市场全面看淡全球经济,资金从大宗商品等各类资产中撤出,市场恐慌情绪继续升温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