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强:"约谈"能打破"两桶油""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6 06: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约谈农业部、中石油、中石化等有关单位,紧急协调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农用柴油供应。自9月起,国内多地开始出现柴油供应紧张情况,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加油站无柴油可加的情况。为此,社会上要求发改委“约谈”两桶油,打破成品油垄断,保证市场供应的呼声一直不断。实际上,自柴油供应出现紧张以来,对于原因的分析各方就各执一词——中石化方面表示地炼减产是重要原因,而地炼方面则表示原因是两巨头“控制销售”。
石油供应紧张责任归谁的“罗生门”事件以发改委约谈“两桶油”而暂告一段落。可以预见,“两桶油”在行政的直接干预下,可能会稍微收敛一下滥用的垄断权力,从而保证市场上成品油的供应。
但是成品油供应紧张的真正源头并没有因为发改委的约谈而消失,约谈的时间效力不会持久。只要垄断格局没有松动,一旦过了风头,类似事件必然还会出现。
虽然众多学者对“两桶油”垄断地位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是笔者受社科院冯兴元教授的启发,想从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补充一下对该事件的看法。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观点,垄断可以区分为“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和“以高效率为基础的垄断”。哈耶克认为,前者的代价超过了必要,而后者并无坏处。对于前者,包括哈耶克在内的奥地利学派成员是一致反对的。在我国的例子就是石油巨头等垄断型央企。
那么对于后者呢?奥地利学派认为,只要存在市场开放,就不会持久。比如这几天有消息称,监管机构正在调查淘宝商城是否涉嫌垄断。哈耶克讲的“以高效率为基础的垄断”并无坏处,是以存在开放的市场为预设前提的。这一点其实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已经涉及到:如果存在潜在市场进入者,垄断者的定价就会倾向于低于最高垄断定价,介于最高垄断定价和竞争性市场价格之间;而潜在进入的威胁越大,定价越是接近竞争性市场价格。
政府为民谋福利,就应该首先调查和打破那些“画地为牢”式的垄断,因为它们的存在,损害了百姓的福利,降低了政府的公共形象,而换取来的只是个别利益集团的一己私利。损公肥私,于个人讲是不道德的,于国家讲是不经济的,因为这会产生更高的社会福利损耗。发改委除了对“两桶油”约谈,于公于私,是否还应该做点儿更为有效的改革呢?(汪志强)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