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QDII基金五年“留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10:58 来源: 新华08网

  

  2011年11月2日,是QDII基金出海五周年的日子。就在此前一天,华安基金发布公告称,华安国际配置已收到雷曼兄弟国际(欧洲)公司支付的和解款项及利息合计逾4700万美元,由此备受关注的华安雷曼诉讼一案终于尘埃落定。

  作为中国内地首只QDII基金,在经历了五年的跌宕起伏之后,华安国际配置平静谢幕;在其之后,至今依旧有层出不穷的”探路者“们扬帆出海。然而其带给投资者的记忆,苦涩多过于甜蜜。五年”留洋“路,对于QDII基金来说,日子并不好过。在怀揣着海外掘金梦想上路的同时,QDII基金也背负了市场对其投资价值和能力的持续质疑。

  出海五年,QDII基金用”学费“换回了什么;下一个五年,QDII基金又将如何为自己正名?

  ⊙本报记者 丁宁

  规模之伤

  2006年11月2日,华安国际配置正式成立,中国内地QDII基金”首航出海“,至2007年末首批共5只QDII基金扬帆上路,投资者竞相认购,盛况空前,基金公司不得不启动比例配售。”首募规模数百亿“、”一日售罄“几乎成为第一批出海QDII基金的惯例。

  数据显示,南方全球于2007年9月12日发售,当日募集规模高达490.96 亿份,远远超过了150 亿的初始预期规模,尽管南方基金后向国家外管局追加申请了20 亿美元的额度,但仍需按62%的比例进行配售。

  此后不久,华夏、嘉实、上投摩根集中推出QDII 产品,投资者更是热情高涨,首发当日的申购记录一路走高,分别达631 亿份、738 亿份和1163 亿份;相应的,基金配售比例连创新低,华夏全球配售比例为47.65%,嘉实海外为40.75%,上投亚太配售比例更低至25%。4只第一梯队QDII基金,都在首募当天即提前结束发行,募集总规模高达1193.76亿份!

  只是好景不长。首批出海即遭遇次贷危机,海外市场分崩离析,QDII基金掘金海外的招牌不再那么有吸引力。

  2008 年发行的5 只QDII 基金遭到冷遇,募集份额锐减,在募集时间普遍延长至一个月的情况下,除1 月发行的工银全球超过30 亿外,其余4 只均仅在4-5 亿左右。而此后的2009年,QDII基金发行停滞;2010年QDII发行再度开闸,依旧延续了此前的低迷人气,平均单只募集规模7亿元。

  增量的减少已令基金公司担忧,存量的持续外流更成为QDII基金难以言喻的伤痛。

  数据显示,在2008年一季度末达到规模顶峰1209.50亿份之后,QDII基金的整体规模就不断处于萎缩状态。今年前三季度QDII基金分别遭遇6.06%、7.53%和5.31%的净赎回。虽然目前QDII基金数量增长到49只,但整体规模却下滑至896.72亿份(截至今年三季度末)。

  5年前,”走,出海去!“成为当时的一句流行语;5年后,某只主投香港市场QDII基金的首募规模刚过4亿,该公司市场部人士已”如释重负“:成绩总算还过得去。

  人心向背,5年间天壤之殊。

  

  

  投资之惑

  从众星拱月到门可罗雀,影响QDII基金人气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其出海投资成绩单的乏善可陈。尽管统计显示,QDII基金在与海外同类基金的比较中并非”敬陪末座“,但仍无法掩饰其套牢大量持有人的尴尬现实。

  统计显示,剔除华安国际,首批出海4只基金目前净值均在一元一下,亏损最重者累计净值仅为0.541元;而从整体看,纳入统计范围的49只基金成立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为-9.04%,折损最巨的1只成立以来亏损高达45.9%。

  今年三季度,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海外市场哀鸿遍野,QDII基金净值出现大面积折损,平均净值跌幅高达18.84%,而截至目前,QDII基金累计净值在一元以上的仅有10只,还包括4只今年9月份成立的新基金。

  分析人士称,QDII基金净值大面积调整,确与市场大环境有一定关系:”两波出海,前一次遭遇次贷危机,后一次遭遇欧债危机,海外股市本身就处于动荡之中,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钟恒列出一组数据:以环球股票QDII基金为例,2008年这类QDII基金只有两只,当年跌幅分别为41.1%和43.33%,同期MSCI环球股票指数下跌了44.62%,海外环球大型均衡性股票基金平均下跌46.61%;2009年5只环球股票QDII基金中,4只基金的净值涨幅均超过当年MSCI环球股票指数涨幅和海外同类基金平均涨幅。

  然而更多人则将QDII亏钱的因素归咎于基金自身。

  沪上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QDII基金出海经验较少,对于国外市场研究也不够深入,这就使得最初的QDII基金多借助外方投资顾问。”然而中外两支队伍在投资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不合使得1+1并没有产生大于2的效果,这种在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现象有时候甚至干扰了QDII基金的正常运作,成为QDII基金解聘外方顾问和后续基金不再聘用外方顾问的推手“。

  但在该人士看来,如果真正想要实现投研范围的全球化,对于当地市场的本土化研究必不可少,在”人生地不熟“的区域投资,没有”向导“独立研究也并非易事。

  ”即便是都用‘自己人’,高企的投研成本和日渐萎缩的基金规模使得基金公司难以在提升QDII基金投研能力方面持续投入。“北京某基金公司副总无奈道。他表示,按照现在QDII基金的管理费收入规模,很难提供给真正具备海外投资能力的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据我了解,一些公司中QDII基金经理的年终奖往往是最少的。“

  ”底气“不足,出海就无法真正”迈开腿脚“。有媒体曾做过统计,在现有QDII基金中,有8只是投资海外及中国香港地区上市的中资股票,9只是投资亚太地区股票,18只是投资全球市场的,其中有6只属于海外指数型基金。真正进行全球型资产配置的QDII股票基金只有12只,这些基金的绝大部分也是将一定规模的资产配置在中国香港地区,因此导致QDII股票基金资产配置的不全面,风险分散能力较低。

  某QDII基金经理就称,由于投研成本高,其进行实地考察的机会很少。”主要是靠公开信息,尤其是第三方研报“。

  ”QDII基金运作之初因为投研人员缺乏,研究外包给投资顾问,投资人员远离标的市场都是出海五年所应该汲取的教训。“分析人士表示。

  

  

  未来之路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常识以为投资者所熟知。那么,面对五年学费所换来的教训,QDII基金这个”洋篮子“是否值得被信赖?

  今年成立的一批黄金主题QDII基金异军突起,似乎让市场看到了QDII基金依托创新萌发生机的曙光。今年黄金市场的一段高歌猛进,不仅让成立于年初的诺安全球黄金基金取得了超过20%的净值增长,更让其公司规模在行业整体萎缩的背景下逆势增长。

  事实上,尽管屡遭打击,QDII基金出海步伐从2010年以来持续加快,创新空间也日益拓宽。英国Skandia基金中国业务发展主管谢姣岳表示:”目前中国内地QDII基金的创新没有什么规律,还谈不上构建、完善产品线,但QDII基金的产品种类和投资资产类别确实更加丰富了。“

  民生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认为,从产品设计、投资操作来看,QDII基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套取价差等单一目标为主:QDII的诞生部分是因为A-H溢价过大,因此早期的很多QDII产品设计、投资操作等也是朝着获取差价上发展,产品设计的思路单一及不现实性突出。

  第二阶段全球配置:将投资领域逐渐扩大,从单一市场获取差价逐渐转向获取某些市场、全球的超额收益,例如南方全球配置、华夏全球精选等。

  第三阶段日益多元化:产品投资标的多元化、产品形式多元化,将获取某些市场、概念、板块等收益作为目标的特色产品陆续推出。

  在对QDII基金发展前景方面,不少业内人士都表达了一定程度的信心。

  沪上某基金公司海外投资部负责人表示,从获取收益的角度来看,海外市场广阔,部分市场成长性更高,可能获取超越中国内地投资的收益;从分散风险角度来看,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海外市场来进行资产配置,以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尤其自2007年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之后,全球化投资的理念已经为中国投资者所认知。

  ”一到两年内要突破目前的瓶颈,可能会存在许多困难。但长远来看,资金越来越多地投向海外是一个必然趋势。“上述基金公司海外部分负责人认为,关键是看在接下来的五年中,QDII基金能否根据市场运行规律进行行之有效的创新,推出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QDII基金目前占到公募市场的比例不到3%;美国市场占比约为27%,而韩国等市场的占比都在30%以上。相信中国内地QDII的发展极具空间“。

  对于QDII基金来说,5年时间很长,从众星拱月到门可罗雀,5年间QDII基金切实经历了由激情转向低迷的深度体验;同时,5年时间又太短,从生不逢时到二次创业,QDII基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抚平首航折戟的伤痛,证明自身价值的存在。出海掘金的QDII基金能否载誉归来,或许,这个答案要在下一个5年揭晓;或许,更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