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交易员引发银行内控制度之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7: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国际知名银行遭遇魔鬼交易员的事件屡有发生。所谓“魔鬼交易员”,是指避开银行内部监管进行违规操作的交易员。
前不久,一名从事小额股票交易的交易员使得瑞士联合银行亏损23亿美元。令人震惊的是,他的违规交易已经进行了3年之久,瑞银竟毫无察觉。
瑞银今年第三季度的盈利已经受这位魔鬼交易员的影响而显著下降,高端客户也在流失。为此,瑞银不得不在年底前采取裁员、减薪、缩减投行业务的一系列计划。其实,早在2009年,瑞银就因风险内控漏洞被英国金融监理署重罚800万英镑。今年,其股价累计跌幅已超过30%。由于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忧情绪不断升级,瑞银交易风险的暴露将市场的恐慌情绪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点。
魔鬼交易员的再现,虽不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却向金融机构敲响了风险管控的警钟。为何金融创新不断发展、银行的风险控制依然如此脆弱?
事实上,银行业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控也恰是现代银行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市场交易在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开始从信用风险渐次扩展到与市场交易相关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在业务调整以及风险中心调整的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缺乏监控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验,“魔鬼交易员”违规交易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1992年,巴林银行一交易员的违规操作给这家老牌银行造成14亿美元损失,并最终导致其破产。2007年,法兴银行一交易员因从事未经授权的投机交易,最终导致71亿美元损失,创下了截至目前违规交易损失的世界纪录。
出现魔鬼交易员,并不是银行体系共有的现象,更多的还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缺陷所致。国际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的监控要求已大幅度提高,但对监管者和银行业来说,相关风险并未消失,未来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从已有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操作风险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尤其是魔鬼交易员,都有从事后台工作的经验,这为其掩盖违规操作事实提供了便利。因此,设计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很有必要。岗位分离、双线制约等基础风险管理流程仍需进一步强化。同时,要提高内控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新业务和新金融工具的监管,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检查,并对操作风险隐患进行及时整改,避免同一类操作风险蔓延或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在观念上扭转和改变交易员的机会主义倾向,也是从根源上杜绝违规交易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商业银行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定性、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起一整套控制操作风险的实施方案。对于银行业来说,不仅要在业务上不断推动创新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相应的风险管理方面也要加强。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