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种粮大户的两个“想都不敢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01:1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刘彤 陕西三原报道

  秋收时节,迎着连绵阵雨,《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了陕西省三原县大程镇西张村——这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村;见到了老李——这位连续15年被称为“种粮大户”的关中汉子。

  今年54岁的老李,全名叫李易刚,从15年前大规模种粮以来,他一直都是村里的产粮大户。记者和他一起坐在玉米地旁场院里的屋檐下,聊起了他多年来种粮的心得与渴望。李易刚先向记者讲起了今年夏粮的收成。

  “前辈留下的泾惠渠是西张人宝贵的财富。今年冬春连旱是多少年没有遇到过的。但是就是因为紧邻泾惠渠,稳定的水源供应保障了小麦冬灌和春灌的用水需要。今年夏收时小麦的亩均产量达到了近1200斤,虽然赶不上我记忆里的一个猴年曾经出现过的亩均最高1500斤的水平,但种植规模的稳定也保证了我的种粮收益。”

  李易刚说,今年他总共收获了9万多斤小麦,由于纯度较好、质量较高,他也随行就市,毫无保留地卖给了县上的收购企业,每斤1.13元的收购价也比去年高出了0.1元,仅卖粮一项,他种植夏粮的毛收入就达到了10万多元。

  聊起15年来的种粮体会,李易刚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国家发给农民的良种直补等各种补贴,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说明了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农民种粮的“心”也安了下来。

  “再加上这两年U型渠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农民引水浇地再也不用经过原来的土渠,省力省水。”李易刚说,“现在种地,已经完全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播种、犁地、收获、耕种,全部的机械化操作,使我们在一料作物上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15天,种粮省时又省力。这在过去也是不敢想的。”

  回忆起15年前卖粮的场景,李易刚说,当时向粮站交粮,天不亮赶早出门、交完粮擦黑回家基本上是常事。而现在,每年收获时,再也不用在粮站门口苦苦等待,“农民排队交粮”已经成为历史。上门收粮的众多经纪人因为相互竞争会给出高低不等的收购价,让农民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因为规模大,李易刚“种粮大户”的名声早就远扬。几年前,150亩的种植面积让他保持了稳定的种粮收益。而现在,他的粮田面积,已经减到了80亩。

  “因为要发展养殖,村里划走了70亩地,准备建一个大型养鸡场。西张村是难得的灌区土地,一下划走这么多高产量的土地,刚开始还确实有点不适应。”李易刚说。

  作为一辈子和粮食打交道、有着丰富耕种经验的“大户”,李易刚说到了自己的想法: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只有具备一定的种植规模。多少年的耕种经验证明,只有保持住相当的种植面积,才能在种子等各种农资价格都上涨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收益,也才能让农民继续安心的种粮。

  对于即将收获的秋粮,李易刚告诉记者,因为明年会出现闰四月,所以今年的节令推迟,夏收时间延后,也使得秋粮的收获时间推迟。“但应该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李易刚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