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变迁的竹屿想保住这些遗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05:46 来源: 东南快报

  □本报记者 刘晓霞/文 林良划/图

  车来车往的福州化工路背后,千年之前的小路上是络绎不绝的书生,朝着竹屿的书院前行,那是福州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书院,古城的文脉从这里开始绵延。

  竹屿村,根据《福建史志》记载,早在五代后唐时期就有人在此建立书院。据此推测,其建村历史已超过千年,建于此的书院也属于福州市最早的书院之一。

  这里甚至是大儒朱熹讲学之地,也诞生过福州版的“竹林七贤”,还有无数文人墨客,被福州市政府文化顾问黄启权老师称为,“福州文脉发源地之一,是福州最古老的文化名村。”

  历经千年,遗存屈指,如今还存有宋代桥、明代木牌坊,以及几栋完好的清代名人故居。如今要拆迁了,村民们希望能留住千年古村最后一些遗迹。

  这里是福州文脉形成地之一

  这里有福州版“竹林七贤”

  “竹屿”二字,顾名思义盛产竹子的岛屿。但现在竹屿村已经找不到竹子的痕迹,也看不出水乡的痕迹。只留下一口口古井,隐证其地下水系的充沛。

  村民陈小姐说,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叫做坊兜,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坊兜桥,石板铺成的桥梁,长不过5米,是村里现在能找到的最古老建筑。

  福州市政府文化顾问黄启权老师说,虽然目前在志书上能查到关于竹屿村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但是村里祖祖辈辈流传这里曾有过一座东野竹林书院,始建于五代后唐后期,是邓天祥将军建立。

  他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史学者对这一点进行考证,认为正确。而书院的成立说明当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一定的村民,有丰厚的文教基础。由此推断,这个村子形成时间要早于五代,距今起码已有上千年历史。

  黄启权老师认为,这个村子的文脉历史远比建村历史重要。书院教育制度形成于唐,完善于宋,福州也是如此。东野竹林书院虽不是全福州第一座书院,但也是较早的之一,由此开启了福州士人科举之路,是福州的文脉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福州版“竹林七贤”

  竹屿村以“竹”字入名,暗含君子刚直、谦逊之风。这个千年古村落的文教之风,由此奠定。《福州府志》记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曾来到福州。当时朱熹在这座竹林书院开堂授课,学生满满一堂,一时成为佳话。

  此后历代皆有大学者来到这里讲学,明代福州状元翁正春、宰相叶向高等都在书院担任主讲。

  如今,循着竹屿小学里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很容易寻到这座书院。现在这座书院虽是2002年重建,但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格局。村里人说,这里是文脉所在,不能断。

  替竹屿村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则是明代被称为“竹林后七贤”的几位大文人。他们是竹屿人邓定、邓克俊、邓原岳、邓方城、邓炽昌、邓芳洲、邓硕卿。他们慕贤在竹屿村结社,后来干脆将书院改造成“竹林精舍”,一时主导了福州文坛,因此被人称为“竹林后七贤”。

  黄启权老师说,明末的福州文坛盛行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邓原岳。难得的是,邓原岳的父亲邓迁是位举人,官至嘉兴通判,还留下了文集。一门父子皆骚客,千古文章流传。为了表彰他们,明朝嘉靖皇帝于1528年赏了个木牌坊,正面写着“父子贤良”,夸的就是邓迁父子俩。背后写“弟兄孝友”表扬的则是同村的邓应斗、邓应升兄弟。

  这座牌坊经过清同治、民国时期两次修复,至今仍在村子里。黄启权老师说,全福州除了林浦村有一座木牌坊,只有这有了,而且这座牌坊建造年代比林浦村还要早。

  这里的文化媲美三坊七巷

  黄启权老师说,这里除了上述名人,还走出了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邓萃英,他的儿子邓昌黎则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以及现代林学家、真菌学家邓叔群和他的弟弟、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

  为何历史独独宠爱这个偏居一隅的小村庄?黄启权老师说,这跟竹屿村的历史积淀有关。自古这里重视文教,形成士人文化,并代代相传,称这里为“文化名村”,一点都不为过。

  黄启权老师说,竹屿村完全可媲美三坊七巷,而且更为难得的是,这是在乡村中形成的文教格局。

  他说,三坊七巷形成于唐宋,一直以来都是市中心,拥有丰富的文教资源,这一点不稀奇。而竹屿村从位置上看,则属于城郊,虽然也体现了士人文化的传承,但更多的是一种书院教育成果,实属不易,这也与三坊七巷有区别。

  黄启权老师说,这里可以说是全福州唯一没列入文保的最古老文教之村。竹屿村可以说是文物村,文物的特性就是不可再生,他希望这里能进入文化历史名村之列,好好保留这股千年文化遗风。

  黄老的心愿,也是竹屿村民的心愿。村民陈小姐说,最近村民正自发研究,考虑向上级申请将这里列为文保单位,尤其是邓氏、陈氏两座故居,他们希望能让后人继续望其辉煌。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岛内趣闻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