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奉孝:北京“雾”争——城市发展的空气桎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06: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曾经,每年的“沙尘暴”让北京市民痛苦纠结;如今,连续的“大雾”则让人们再度关心起天气来。首都北京在被贴上了“堵城”的标签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称号:“雾都”。
近来,由于官方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与公众感受“打架”,加上微博(http://weibo.com)上有多位名人转发了美国大使馆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该数据明显高于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公布的数据,使得有关北京市空气质量的争论愈演愈烈。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在微博上数度安抚解释,却难以舒缓公众的疑虑。
北京市空气质量是该采用PM2.5监测标准,还是依旧沿用PM10标准?在雾中生活的市民,面对两种不同的检测数据无所适从。而在多次向公众释疑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开始对个人正式开放。市民打电话预约后,就能走进监测中心,参观空气质量监控数据从收集到发布的全过程。(11月8日《北京晨报》)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空气监测站都是根据一系列科学标准建立且均匀分布的,美国使馆所测数据不代表北京地区整体水平,甚至无法代表朝阳区一个区的空气质量。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用透明开放的态度回应公众无疑是正确的。
但舆论喧嚣过后,我们更应当看到,在北京“雾”争的背景下,折射出的是我国城市过程中发展面临的空气桎梏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依然在走以往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资源紧缺、垃圾围城和气候变化问题。城市有两面性,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烦恼。
而且从日常生活来看,社会上对于环保的态度,很像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态度。所有的人都知道健康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在生活中,健康可以为所有的事——工作、学习、娱乐让路。同样,对于地方发展来说,一旦环境保护影响了经济发展,那么前者必须为后者让路。
对于北京来说,一方面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攀升、建筑扬尘治理缺乏持续性,以及高排放能源使用仍然存在等,导致北京大气质量并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空气本身所具有的流动性,改善北京空气质量还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对京津冀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比如,关停北京周边的小煤窑、小锅炉等。
毋庸置疑,对大气环境上的治理力度,必然会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在当前的语境下,环境治理的提速就意味着GDP增长的减速。而空气污染存在着很大的历史惯性,扭转这一惯性需要很长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通常又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疼痛。
质疑是人们探索未知、寻求真理、探明真相的第一步,社会没有质疑声音就缺少进步的动力。如果这次对北京环境的质疑真能让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让建筑工地重视扬尘治理,也能让北京市环保局正视质量数据与公众感受的差异,而且能使国家意识到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空气桎梏问题,那么,这次北京“雾”争就将比媒体间的口水战更有意义。(郭奉孝)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