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的“官德”中学什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高初建
上个月17日,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要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不少于6学时。时间刚过去几周,各地的相关培训工作已经展开。
公务员轮训“官德”,首先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将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现在讲“官德”,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有媒体报道说,在北京举办的有关公务员培训中,“道德培训相对务虚”,主要就是“爱国教育、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等思想价值观。此外,培训时也讲到一些古代“官德”的内容,如“海瑞、包拯”等古代清官的故事。
让现在的公务员学习古代的“官德”,是个很有趣的事情。应该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官吏制度可以追溯数千年,而古代官场又十分重视官员的道德操行。《资治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宋代吕本中在《官箴》一书中提到,“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明朝嘉靖年间无极县知县郭允礼曾在一块“官箴石”上刻下“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的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古往今来,类似这样的“官箴”、“官德”不胜枚举,像包拯、海瑞那样的清官榜样更是令人敬仰。
当然,古人的道德体系是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一个人,特别是读书人在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道德训练和道德要求。今天的人学古人,不可食古不化,拘泥表面,而应该有扬有弃,有所重点。比如,古代的“官德”最强调的是“忠君”,现在我们对公务员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又比如说,古代做官很讲究“慎独”,很讲究“中庸”,我们现在要讲监督,讲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讲开拓进取。显然,“君”与“民”的区别,自律自省式的要求与制度化管理之间的对立统一,一团和气的不作为与敢于承担重担负责精神之间的道德评价,等等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退一步说,假如“治国,平天下”所提出的道德要求较高,培训的内容不易掌握,那就不妨从“修身,齐家”等最基础的部分学起。前一段时间,有关个别公务员虐待父母以及某些官员在办公室打架斗殴的丑闻频频曝光,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说明,在一些公务员、官员的头脑里,连“孝敬父母”,“与人为善”这样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也严重缺失,亟须补课。其实,千万不能小看这些基本道德。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中,许多事情,许多道理,许多关系,许多问题,不过是从家庭复制、延伸、扩展、变化而形成的。“己不正何以正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道理简明易学,学好了,就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