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喜欢“制造”历史的城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武秀波

  初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街边的小店、大商场里面的店铺,以及大的酒店宾馆,都喜欢把一串好看的花体数字,放在店名的旁边。通常还雕刻了漂亮的花边,把数字围在当中。老外喜欢搞各种小装饰,我也没多想。

  后来老师带我们参观多伦多的第一个市政厅——坐落于安大略湖滨的圣劳伦斯市场。那是一座红砖的二层楼,正门的上方,写成月牙形的“圣劳伦斯市场”下面,弯住一串数字“1837”。那一年这个市场的二楼成为市政议事和办公的地方,城市的名字也由原来的约克改为多伦多。

  市场里面有很多出售各种食品的小店,除了干净整洁外,不少店名的旁边都有漂亮的花体数字。这次我明白了,那是人家建店的时间啊。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天呢,才不过二三十年,那也叫历史?我禁不住哑然失笑。有两三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店的,已经绝对堪称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了。

  谈到历史的时候,加拿大人在我们面前现出惊人且罕见的谦虚,并会说,和中国比起来,他们没有历史。言语之间,短暂的历史,似乎是他们隐隐的痛。所以,他们私下里铆足了劲儿,在悄悄地“制造”历史。

  一家服装品牌始创于1969年,店铺的墙上多处贴上了这一串数字。还有两个椭圆形的大纸牌,上书超大的四个数字“1969”,从天花板上悬垂下来。太大张旗鼓了吧?想来,40多年的历史在加拿大也该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其实那串数字充满了商业意义:40年风风雨雨,历经两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小品牌居然能够生存下来,可见实力当是不同凡响——那个数字是人家最好的广告了。

  每天散步,在我们住宅区的人行道上,总能看到铺路的石板上有字。开始因为上面有雪泥,没法仔细看。待残雪融尽时,发现那些字都是同一字体和型号,且出现在石板的同一位置。好奇心驱使下,我俯身借着月光仔细查看,发现那竞是数字!1974、1975——石板铺下去的时间被刻在了上面。那刚好是建设那个住宅区的时间。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缺啥补啥”。人家加拿大人有自知之明,所以非常重视补上历史这一课。

  年初曾惊闻,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成绩卓著民国才女苏雪林教授的故居,几乎遭遇拆迁之祸。尽管幸免,但还是让人惊出一身冷汗:那栋位于苏州大学院内的房子,是她在大陆唯一的私产。目前那栋房子已被列为文物保护起来,相信大师在故园陪伴母亲的英灵应该能得以安宁。

  保护学者的故居,保护历史的遗迹,不仅仅是可以使它成为文化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是让尊重知识、尊重历史的理念传承下去,学会尊重和继承,对加拿大人重要,对我们同样重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