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IMF"美元本位"不稳定性凸显 人民币国际化需稳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6: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每经记者 李静瑕 发自北京

  “在2008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领衔着IMF体系改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声音越来越有分量。而且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体系的三大领导国之一,奠定了中国扮演的重要角色。”克里斯蒂娜·拉加德首次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的身份出席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时表示。

  在拉加德上任之初,就曾表示,将继续推进IMF的改革。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以美元为主导的IMF,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IMF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中,人民币被看做是能够打破 “美元本位”垄断的货币体系之一,而被寄予厚望。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被加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上述会议上指出,“人民币的国际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充满了挑战的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意味着将承担巨大的国际责任。”

  “美元本位”不稳定性凸显

  美元的强势主导,让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公平性受到了市场的怀疑。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对此表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在金融危机中间,充分看到了不稳定性。同时,对于新兴市场而言,也凸显了不公正。

  他分析认为,美元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具有特权但是缺乏监管,存在不负责任的风险。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必须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元是主要货币,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去年11月,IMF通过新的份额改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超过6%。拉加德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在IMF之中的声音所占权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和中国过去几十年非常稳健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

  除了对份额的改革,对于“美元本位”垄断的货币体制进行改革,市场提供了多种方案。例如,改良美国本国货币、创建世界货币、不断增发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储备资产分配给成员国等。

  但是张礼卿认为,所提出来的这些方案,都比较难以实行,有可能实行的是增发SDR,但是也很难。他表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有可能是一个多元化的储备体系,以抑制单一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不稳定性。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中思稳健

  “中国也需要建立更加坚定的货币,但是我知道中国在这方面进行了漫长的改革之路。”拉加德称。2010年,央行扩大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从贸易结算角度,中国展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提速进程。特别是今年以来,除与多国加强人民币结算之外,还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同时,允许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以200亿元的起步金额,投资境内证券市场。

  “在目前这样一个阶段,似乎国际上对人民币需求非常大,但是我想问,这种需求是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的需求,还是真实的对中国宏观政策长期稳定的信心的需求?这个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检验。”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提出。

  可以看到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提速,不过,更多的专家提出需要考虑在此过程中如何保持稳健。

  纵观已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国家,在整个历程中,总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对此李稻葵指出,未来10年,可能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

  他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基本的三个原则,首先是要和整个国际货币体制改革乃至整个国际金融改革紧密结合。比如,拉加德提到的IMF扩资问题上,他提出,可以考虑以人民币计价进行出资投入,参与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其次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紧密结合中国金融自身的改革。第三个原则,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一定是更好为经济实体服务的过程,不能够仅仅在国际上让人民成为国际金融工具。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