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挑战,来自工业文明素质的差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03:3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刘晓午)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中国加入WTO十年来,中国制造业表现如何?有什么短板和不足?当前中国制造业环境有什么重大变化?未来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如何提升?就上述热点话题,《中国经营报》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血拼”的十年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评价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入WTO十年间的表现?

  金碚:加入WTO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有着历史性的意义,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此之前,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但是加入WTO之后,中国才全面地接受了国际竞争规则,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去。

  加入世贸组织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时在很多方面的国际竞争力都比较弱,中国所承诺的条件超过了本可以承受的范围,这是当时大家公认的。但是为了表达诚意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心,我们最大限度地做出了承诺。所以说,之前我们还是担心有些行业由于缺乏竞争力在入世后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加入WTO后,制造业的表现远远好于人们的期望。

  在制造业领域中,中国几乎没有发生当时预期可能发生的很多问题,比如贸易赤字。中国制造业可以说是很好地应对了国际竞争的挑战——中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在显著提升,保持着贸易顺差。可以说中国逐渐达到了世贸组织所要求的开放水平。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表现还是很好的。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加入WTO时的悲观预期和以后实际不相符呢?

  金碚: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中国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比如劳动力丰富、资源价格低等优势;第二,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的阶段,而入世也加快了我们改革的进程,开放的过程也是我们的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三是国家对于部分行业实施了一些有利的产业政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与别国不同的是,中国允许外商在中国国内投资,以中外合资企业的方式来吸引外资,实行了比一般国家对于外资更为宽松的政策。由于生产能力的转移,这种办法很快提高了我们工业、制造业的生产能力。

  《中国经营报》:这样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是不是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金碚:确实,加入WTO使中国经济具有了一个以出口拉动增长的明显特征,刚才说的几个比较优势也促进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机制比较成熟规范,而当时国内竞争环境相对不规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企业认为在国际市场比在国内市场上竞争更容易成功,所以明显更倾向于外向型的发展。

  最后,当此21世纪的初期,国内市场环境明显不如国际,国际经济增长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时期,国外需求确实很旺盛,国外也很希望有中国提供的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所以中国产品 “所向无敌”。

  《中国经营报》:能不能谈谈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企业暴露出哪些不足或者说短板呢?

  金碚:成功与不足是紧密相连的。近十年,中国几乎是以一种“血拼”式的方式来获得国际竞争力的,利用低价资源如土地、廉价劳动力,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明显。我们为巨大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至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但这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也不能过多指责,因为这终于使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站住了脚,同时这也对未来形成了新的挑战。

  这种“血拼”式的增长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劳动者长期处于低工资、低福利的境况,这导致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第二就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较大;第三就是有些产业耗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十年的“血拼”已经够长了,接下来将走向文明竞争的阶段,不能再以低价作为唯一的竞争优势。另外中国整体的工业素质还是不高,工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比较弱,处于制造业的中低端。更重要的是即使处于中低端,中国制造业的精致化程度还是很不够,比较粗放,尚未形成一种现代的、成熟的工业文明的素质,在把产品做精做细方面我们还远远不够。

  未来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经营报》: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未来十年,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金碚:可以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一,由于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国际经济不是很景气,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可能不如从前;第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环境、资源等条件的约束,必须转型升级;第三,中国的内需逐渐提高,以前国民收入比较低,而现在已经达到了人均每年4000多美元的阶段;第四,经济危机之后,一些国际竞争规则会发生变化,比如对于环保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的要求,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等都会提升。社会责任现在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多地反映在竞争过程中。有的企业甚至专门建立了一种制度——供应商质量控制。以前可能要求能否按时交货,产品质量如何,现已延伸到供应商的生产是否达到环境要求,有没有歧视工人等,这种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中国经营报》: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在不断提升,展望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是否面临挑战?

  金碚: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任务相对以前更加艰巨。第一,因为之前主要依靠比较优势和一些有利的体制、政策因素,而下一步主要靠技术创新。不是说有一个先进技术就行,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投入钱就可以解决的。

  第二,这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还有文化甚至人的层面。这就是前面我说的工业文明素质的问题。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说明书,同样的操作手册,被不同国家的人解读,结果会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文化问题。这和我们人力资源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我们制造业的实力很强,但是中国人的内心里是不愿意做制造业的。比如家庭培养孩子,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让孩子去做工人、当蓝领。这就使我们缺乏将制造业做精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而这种基础的形成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第三,中国现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还是工业、制造业。但由于工业是高度竞争的,报酬提升可能会不如服务业、金融业。技术提升最主要的在制造业,但是报酬的提升会倾向于其他价格高的部门和行业,报酬机制会导致对制造业不太有利的状态。国家越发达可能就越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因为优秀的人才不会集中到这部分。

  《中国经营报》:未来十年,如何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金碚:这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为过去我们主要是发挥比较优势,快速形成产业空间。加入世贸组织后,发达国家已经不再适合于处在产业链底端的制造和生产环节,不断转移到中国;现在,这些领域被中国大面积占领以后,中国的很多市场空间也已经很饱和了。

  还有,以前我们技术比较落后,所以引进外国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使我们有较快的提升,而如今这些方面我们已经接近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所以再靠原来那样的方式已经不奏效了。外国更高的技术也不会给你,那是他要存留的看家本领。

  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拓展空间,比如形成战略新兴产业。我个人认为它分三个部分:第一是为了应对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产生的战略新兴产业;第二是国外一些已成为传统产业的产业,如飞机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对于我国而言仍然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第三是发达国家也正在拓展的尚未成熟的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命工程等。

  制造业将走向综合化

  《中国经营报》: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能有哪些方面的变化或提升?

  金碚:首先是技术。现在各方面的压力都迫使中国在技术创新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已经是一种压力了,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乐观地看,中国的工业品会更加精致化,或者说我们会形成一些能够精致化生产的中国制造企业。这种企业不容易形成,但我认为会形成的,可能还是主要在沿海地区。

  第三,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制造业企业不再是制造这个环节,它会分解出来,或者和大型服务业进行融合。比如说国外的汽车企业,它不是单纯的制造,而是一个整体的汽车集团,集团里面有汽车制造,也有围绕汽车的各种服务业,比如汽车金融。这样会形成一个制造业的综合经济体,未来这种特征会表现出来,也只有这样的制造业才可能真正地走向国际。如果你只会制造,要走向国外是很难的。为什么很多制造业到国外就失败了呢?就是这个原因。单纯的制造很难,它必须要有和它配套的金融、法律等形成一个强大的阵营。

  《中国经营报》:过去十年,中国的家电、服装等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未来有哪些产业的竞争力会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呢?

  金碚:机械制造会有明显提升。因为中国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交通、工程机械等大型装备市场相当大。还有化工产业,现在我们可能不是太好,但我认为将会有很大提升。还有一些高端产业,如航空航天产业。这个产业在国外已经不算新兴战略性产业,但对我们是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即将提升这方面的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关于汽车制造业,过去十年,我国汽车市场主要以外国品牌为主,而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和品牌还是比较少,你怎么看汽车产业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金碚: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规模很大,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很强。工业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开放之后,发达国家有的产业在向中国转移,转移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第一步是产品贸易,也就是把产品卖给你;第二步就是把生产能力转移过来,比如把工厂搬过来;第三步才是把一些技术慢慢转移过来;最后才是把品牌转移过来,也就是让你拥有这样一个品牌。

  大部分的产业都有这么一个过程。纺织服装业也是这样,它最早的时候转移的是生产能力,然后是转移技术,最后是品牌,在汽车产业这个逻辑也成立。必须先能力,再技术,最后才是看能否形成比它还强大的品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所以我们说中国改革开放,大大压缩了工业化的历史,这使得中国人认为很多事情短期内都可以实现,其实不然。汽车业这样的产业属于一个长节奏的发展,不像短节奏产业那样三年五年就发展好了,它毕竟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产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