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关于丁丁,据我所知刘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09: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于丁丁,据我所知刘晖

  刘晖

  成长中总有意想不到的礼物,比如说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之时,能以一种欢喜的方式,接受到智力和情感的双重教育。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丁丁历险记》的场景。那时姆妈带我到县城,准备参加第二天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在县城的十字街头,我就像一个第一次出海的水手看着不祥的洋流在交汇,抓住姆妈的手,就像抓着一条船舷。在一个书摊边上,姆妈遇到了一个熟人,在她们交谈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一本漫画书叫《黑岛》。

  那是个晴朗的午后,在阅读中我进入到一个无声却广阔的世界。周围的现实如同潮水退去,斜对面电影院的高音喇叭也变得静寂,只有灰尘在倾泻而下的光线中飞舞。那个叫丁丁的年轻人,带着叫“小雪”的雪纳瑞犬,捣毁了黑岛上的伪钞团伙。封面上丁丁驾船驶往黑岛的画面,在很长时间里,被我想象成投身于值得一过的生活中的呼唤。

  那次考试作文的题目叫《街头见闻》。姆妈后来说,她站在考场之外,忧心忡忡,想这个乡下孩子昨天才来到街上(那时我们都把去县城叫做上街),怎么写啊。没想到我还考得不错。我已经不太记得自己具体写了什么,但是仍然记得在作文的结尾,我写道:我也要像丁丁一样勇敢!

  也许,把类似的阅读作为人生中的“决定性瞬间”有些夸张,但是这样的时刻却让日后艰难的人生有了温暖的片刻。在一个乏味和机械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这样的滋养:明白世界之大,乐见事物的多样性,对那些根植在人心中的价值进行确认,而不是被偏见和教条所禁锢,变成一种缺乏智力生活和行动能力的物种。

  在少年时期的读书记忆当中,丁丁和哈克·贝利芬一直是我的所爱。海明威曾说,所有美国文学都来源于一本书,那就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而丁丁,这个由比利时一个糖果厂工人的儿子埃尔热所创造的漫画人物,已经从欧洲变成全世界读者的礼物。无论是丁丁还是哈克,他们的自信、勇敢与幽默,对不公的敏感,对真相的探求,如同一种无声的养分,润泽着无数个渴望成长与生活的心灵。月光下,哈克和吉姆乘着一艘竹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旅行,去寻找自由的对岸。而丁丁,这个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记者,已经不再是一个记录者,旁观者,而变成了一个行动者。就连戴高乐也说,“如果要说谁比我坎坷,那就只有丁丁了。”

  从诞生到现在,丁丁的历险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相比哈克那种来自新世界的兴冲冲的劲头,丁丁更具有欧洲的特性。他看世界的眼光,行动的方式,以及他性格中的特质,对于欧洲的读者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按照托尼·朱特的说法,欧洲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通过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文明感。相比起哈克的草根色彩,丁丁这个角色更具有某种精英的气质(想想欧洲早期的启蒙者的样子),具有智力的优势(这个记者其实更像侦探),也有行动的能力(会骑马、开车、开飞机,有点007的调调)。在《丁丁历险记》的角色组合中,如果说丁丁是某种知识分子气质的话,那么船长阿道克更带有一种市民气息,见多识广,大大咧咧,爱说粗话,就像比利时或者欧洲街头酒馆随时能遇到的那种人,他对丁丁有一种父亲的关怀在内,而作者也把自己比喻成阿道克。另外两个侦探汤姆森和汤普森,则负责耍宝,制造笑料,带有一种笨拙的可爱。让人期待的还有那条短腿短尾的“白雪”,在那些惊险刺激的历险过程中,这个负责“卖萌”的角色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对于一个老于世故的世界,丁丁那些燃烧的梦想,散发着自由的气息,具有天然的解毒剂作用。在丁丁生命的第82年,由斯皮尔伯格改编的《丁丁历险记:独角兽号的秘密》即将在内地上映,这个熠熠发光的形象,唤起的不仅仅是怀旧,也是投向生死疲劳的人群中一缕悠长的亮光。(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