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洋县以有机产业带动山区农民脱贫 大有可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09:5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洋县以有机产业带动山区农民脱贫大有可为

  图片1说明:陕西洋县槐树关山区60岁农民仇文善正带着老婆、小孙女娜娜在门前的院落边剥玉米棒。中国经济网记者冯兴科摄

  

洋县以有机产业带动山区农民脱贫大有可为

  图片2说明:陕西洋县槐树关山区60岁农民仇文善和老婆、小孙女娜娜在一起。中国经济网记者冯兴科摄

  中国经济网洋县11月14日讯(记者冯兴科 通讯员杨国涛)洋县,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以朱鹮闻名。境内建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建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

  之所以能在洋县建立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源自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为洋县发展有机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如何与当地的经济开发以及农民致富结合起来,却成了困扰干部群众的一个难题。一边是优越的自然环境,一边却是山区农民的贫困。

  出路何在?还在于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有机产业,以产业带动山区农民脱贫。

  “一年到头种这点粮食,没有卖的,也就凑合够自己吃的”

  十月初,秋天午后三点的阳光暖烘烘的。陕西洋县槐树关山区60岁的老农民仇文善正带着老婆、小孙女娜娜在门前的院落边剥玉米棒,院子的洋灰地面上晒得全是刚抢收回来的稻谷。

  “今年雨水合适,收成还行。但这十几天连续下雨,谷子都烂在地里了,收不回来,这两天刚转晴,就赶紧叫人帮忙收割回来。”仇文善告诉记者。

  仇文善一家五口人,在洋县槐树关山区有两亩地,都是坡地。儿子和女儿在广东打工,小孙女娜娜被放在了老家,由老两口带养。九月底,正是秋收农活最忙的时候,但家里的活只能靠老两口。

  “这两亩地,天干了,就完蛋,雨下大了,也就完了,完全是靠天吃饭。”仇文善说。

  当问起每年种粮能有多少收入,仇文善告诉记者:“一年到头种这点粮食,麦子、稻谷都没有卖的,如果雨水合适,这点粮食还凑合够自己吃,要是年份不好,还得到市场上买米面。就包谷能买点钱,每年收个一千多斤,也就买一千多块钱。”

  仇文善一家在洋县槐树关山区里算是家庭条件好的,靠儿女在外打工十年赚的钱,仇家花了十五万在2008年盖起了两层小楼房。但盖房又欠了很多钱,儿子和女儿还得靠在外打工陆续还债。

  “只能让他们去外面打工,在家里种田没啥收入。现在物价上涨,化肥、农药、籽种都很贵,刨去这些,算下账,农民种庄稼划不来,不赚钱。”仇文善说。

  不过,让仇文善一家感到欣慰的是,现在一家人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小病自己花钱,大病走农村合作医疗,能报销65%的医疗费。这让老仇感叹现在国家政策好。

  “以前生病了没人管,现在每人一年交五十元,国家给报销,这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老仇抽着旱烟笑着说。

  现在,仇文善觉得自己老了,他盼着儿女能回家里“做点事”,一个方面,儿女回来后,可以自己教育孩子,老仇两口识不了几个字,小孙女越大,教育孩子的事就觉得越来越吃力了;另一个方面是一家三代人也能团聚。

  但是儿女回来,到底干点啥呢,老仇心里也没底。

  “我们搞有机产业,解决了周边二十多名农民增收的问题。”

  李承德,高级农艺师,在洋县这个地方,说起绿色有机农业,老李是一个名人。他在退休以后,还继续被洋县朱鹮梨园景区的农业观光示范园聘为了总经理,继续从事有机农业开发方面的工作。

  “现在我们种植的有机紫薯每年产量在20万斤,产品卖到西安等地,每斤最高价卖到过15块。”李承德介绍到,目前,他负责的农业生态园拥有有机产品种植面积达到了360亩,除了种植紫薯以外,还种植有机葡萄、黄金梨等产品。

  农业生态园绿色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给公司带来了每年六十万的销售收入,也带动了附近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们搞绿色有机产业,解决了周边二十多名农民增收的问题,他们用不着去东莞等沿海城市打工了,在这上班,挣得也不少,还能照顾上家。”老李说。

  多年来,洋县为了保护国家级珍稀动物——朱鹮,在朱鹮保护区范围内,是严格禁止农田使用农药、化肥的,同时严禁开发矿产、兴办化工企业,限制工业企业建设。

  事实上,洋县人民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朱鹮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洋县,朱鹮保护区面积达到30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严禁开发矿产化工企业等规定,也是导致山区农民难以致富的一个重要因素。

  洋县为保护朱鹮而造就的优越生态环境,却为发展有机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这一点,洋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其实看得很清楚,也早就确定了发展有机产业的有关战略和规划,而且也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陕西省政府、国家认监委关于建设“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基地县”的支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县有机产业始终未能实现做大做强。以有机产业带动农民脱贫依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

  记者观察:如何做强做大洋县有机产业?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进一步增加,有机产业和有机食品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有机产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朝阳产业。然而,由于国家在有机产品认证管理、有机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滞后,中国有机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

  处于西部的洋县正是中国有机产业尴尬发展的缩影。有机农产品标准执行不统一;有机产品标准管理粗放;有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有机农产品产业链短;农民积极性不高;有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有机产品品牌管理落后等,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事实上已经超出了一个县域经济所能解决的范畴。比如,如何改变农村以妇女、老人、孩子为劳动力主体的“386199部队”现象?如何吸引外出打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返乡发展有机产业?如何改变农村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等等。

  但是,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妨碍洋县在发展有机产业方面大有作为。

  洋县要想通过有机产业带动农民脱贫,必须要在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只有在这“五化”上做好文章,才能苦尽甘来,迎来有机产业大发展的春天。

  首先,要向标准化看齐;要不断加大有机农产品标准的执行力度,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售,实现了有机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基地监控、质量追踪等体系建设。

  其次,要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要实现有机产品种植的规模化、区域化种植。不同区域定出发展不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要推动机制创新,在土地流转的问题上加强机制引导和落实,以改变土地非规模化分散经营状况。

  最后,要在产业化、品牌化上下大功夫;要不断完善产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贸易等有机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加长有机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朱鹮”牌有机产品的知名度,以扩大市场份额。

  总之,洋县的有机产业必须要从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必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实现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会迎来有机产业的做大做强,才会凭借有机产业真正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尹彦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