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古老中原续写发展新篇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10:2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古老中原续写发展新篇章

  图为郑州商品交易所。 郑泰森摄

  2011年11月4日,全国第13个、中部地区惟一一个综合保税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至此,河南已经拥有了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三大开放平台,成为我国内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古老河南正以更加求真务实的理念、全面开放的姿态、创新探索的精神,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古老中原正在实现华丽转身。

  从“天下粮仓”到食品工业

  农业大省,天下粮仓。在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中原经济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

  河南今年又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夏粮总产量618.14亿斤。至此,河南夏粮实现连续8年增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

  沉甸甸的成绩背后,不仅有河南人勤劳的汗水,更有河南人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侯玉玲是河南省濮阳县曹庄村村民,家里四口人,只有不到5亩耕地。平时,她在家里务农,丈夫和儿子远走新疆打工。过去每到农忙时节,侯玉玲都会为是否叫丈夫和儿子回来帮忙而矛盾。

  实际上,作为全国第一农村人口大省,整个河南都面临着人多地少带来的巨大发展压力。人均仅1.1亩左右的耕地,使得河南农业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生产经营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差等难题。怎样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地少活多的耕作中解脱出来?河南选择了大力推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道路。

  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组织起来,有效地整合农业资源,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也使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农业经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濮阳县稻米合作社社长王洪伟告诉记者,为了打消农户的疑虑,他们的入社土地流转协议大部分是一年一签。流转价格平均每亩定在1400元左右,远远高于农民自己种地的收入。而对于农民自留的土地,则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不仅统一提供稻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提供配方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统一回收水稻,还承诺水稻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3%。

  规模化经营的另一个好处是,先进的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推广,高端的农副产品被大量生产,农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规模化种植,就可以引进良种、细化管理,生产优质有机稻米。普通大米一两元钱一斤,有机大米能卖到八元多甚至十几元一斤,这效益可没法比啊。”濮阳县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在全国知名的苹果产地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自豪地向记者描述着近几年的变化:“过去三门峡苹果是论斤卖,随着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现在苹果灌溉等环节都实现了电脑精确控制,现在的SOD苹果一个就能卖到十几元钱。”三门峡有13亿公斤的苹果产量,如果都能达到SOD的标准,那么,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规模化、产业化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成为了农业经营的主体,独立地走向市场,参与交换和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把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务输出等方式,又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河南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0758家,入社农户175万户左右,辐射带动农户近300万户。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到148.6亿元,可分配盈余15.6亿元。

  手里有粮还不够,河南省委、省政府更加关心的是怎样把农业产业做强,怎样叫农民真正富起来?对河南来说,因地制宜、发展粮食深加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全、思念的速冻食品,双汇、华英的肉类品牌,永城的面粉加工,宋河、杜康等白酒酿造,粮食深加工涉及到了第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河南以粮食为源头的食品工业链条不断延长,农业附加值得到明显提高。

  目前,河南小麦、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粮食、肉类精深加工比例分别为63%和45%,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00万吨和807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全国每3.5袋方便面中,有1袋是河南生产的;每10个速冻水饺中,有5个来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有5根产自河南;莲花味精的国内市场份额达45%……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制品、肉类和调味品生产基地,即使是遍布各地的麦当劳、肯德基,其在中国的主要半成品原料90%亦来自河南。

  截至2010年,河南全省食品行业中,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省级名牌210个。在10个河南省标志性品牌当中,有4个属于食品工业,河南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产值接近5000亿元。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在“十一五”期间,河南的农业产业实现了完美“蜕变”。

  从资源依赖到自主创新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过去的五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古老中原华丽转身,从传统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转变为新兴工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

  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在粮食产量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河南省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6070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1950亿元。

  实现这一切,河南究竟靠什么?

  推动自主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成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重组于2008年12月的河南煤化集团堪称创新发展的典范。由于把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和发展需要重新排列组合,优化配置,使得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形成了以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为重点产业,以物流贸易、建筑矿建、金融服务为培育产业,实业、贸易、金融“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2011年7月,河南煤化集团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河南省诞生的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在三门峡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速达纯电动汽车跃入了记者的视野。作为该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军项目,年产20万辆速达牌纯电动汽车及50万套纯电动汽车配套三大核心零部件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于明年正式建成投产。

  作为资源型城市,三门峡长期面对着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困惑。三门峡市的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到近70%,而其中资源加工型产业又占到工业的70%,当地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大。

  “靠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杨树平告诉记者,“无论再作难,也要改变产业结构。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我们来说就是个绝佳的机会。”“不断子孙路、不吃子孙粮”,已经成了当地干部群众最真切的心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令三门峡人骄傲的将不仅仅是“黄、白、黑”,而是诸如纯电动汽车、新型无毒镀金材料、纳米纤维膜制造等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

  “美国有个‘硅谷‘,咱许昌有个‘电气谷’。”曾经在美国表现不俗的硅谷,让世人对“谷”充满了偏爱和遐想。中原电气谷,这个诞生不久的产业集聚区,也寄托了河南省产业升级的使命和梦想。2009年2月,中原电气谷建设在许昌全面启动。

  目前,河南已陆续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迅速崛起。全省上市公司数量从2006年底的36家上升到目前的95家。

  从分兵独进到“产城一体”

  与其他产业集聚区所不同的是,从一开始,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就提出了“产城一体”的规划概念。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园区,更是一个把城市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工业新城区。记者看到,在中原电气谷核心区规划中,除工业用地外,居住、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广场、生态绿化、市政公用设施、水域等配套规划也是一应俱全。

  “‘三化’发展不是各行其是,必须协调发展。”许昌市委书记李亚告诉记者,“中原电气谷的建设就是要将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更多地将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通过吸纳就业,以就业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中原电气谷不仅将成为许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产业支撑,也将成为许昌中心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工业的发展加快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过去一提到河南,就想到成千上万的外出打工农民。现在不一样了,2010年以来,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历史性转折,省内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省外。”卢展工说。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一直是全国第一位,农民超过40%的收入来自劳务收入。但在去年以来转移的2455万农村劳动力中,河南省内转移达到1360万人,超过省外就业人数265万人。今年随着富士康等企业落户河南,全省外出打工人员减少了90万人。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就业,说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意味着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不但有了量的突破,而且有了质的提升。

  在河南省舞钢市,刚刚走出生产车间的上曹社区居民曹新国告诉记者:“过去,在外打工最头疼的事是每年农忙时节向老板请假,最放心不下的是老人和孩子。”曹新国夫妇过去一直在武汉打工,家里虽然只有7亩多地,但靠守在家里的两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不能放心。现在,曹新国和妻子都回到了家门口产业集聚区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一个月两人能收入4000多元。

  舞钢市委书记高永华介绍说,这正是舞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闭环。“新型城镇化为产业集聚区建设腾出了建设用地,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顺利落户舞钢市产业集聚区,也使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工作。”

  “不到13万元,在我们这里就能住进一套200平方米的新连体楼房,俺觉得值。”舞钢市八台镇丰台社区50多岁的张春亭告诉记者,村民们将要告别“吃水难、行路难”等一系列困难,搬进有医院、幼儿园、超市、饭店等的丰台社区居住,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认为,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一大着力点。“只有产城融合,才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从而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因此,促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建设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镇。要科学规划,同步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与城镇规划协调衔接。”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