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跨国并购:别光看到便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4 11:03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施晓义 通讯员 方一瑾 孙云东

  本报讯 跨国并购,现在是好时机吗?欧美的廉价资产是否值得我们出手购买?跨国并购,我们应眼光瞄向何处?近日在由慈溪市政府和《浙商》杂志社主办的“2011中国制造成长力论坛”上,众多实业界人士与擅长资源整合的国内外专家经过脑力激荡后认为:跨国并购,首要的不是获得廉价资产,而是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资产、人才及品牌等战略资源。

  国外“被并购”机会不少

  “中国企业正在由世界工厂的打工者,变为全球资源的整合者。”知名经济学者辜胜阻在论坛上表示,尽管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与末端,许多中小企业依附于跨国巨头,但中国入世十年中成长起来的佼佼者已将眼光瞄向海外,试图做全球资源的整合者。

  他透露,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全球跨境并购规模下降56%,但来自中国的并购增长了90.1%。

  来自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部的马宇用另一组数字印证了这一点。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交易61宗,总额212亿美元,均大幅增长。

  出境并购的机会将出现在哪些领域呢?在欧洲生活了26年的宁波人王炜现在是毕马威欧洲会计事务所国际部总监,他告诉大家欧洲资产现在“被并购”的机会很多,主要在制造业,尤其是汽配、电子、新能源等领域,“另外,欧洲基金公司2006年及2007年持有的大量资产,在未来一两年内将上市出售。”

  对中国企业来说,一个有利条件是:目前欧洲的工商界和学术界对中国的投资者整体认可。而只要来自中国的并购者能够帮助当地提升就业率,一般也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有消化能力再出手

  有观点认为,眼下欧债危机、美国经济萧条,使得现在成了浙企并购外企的辉煌时代。

  “我认为并不那么乐观。”马宇说,即便现在是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最佳时机,也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要走出去“抄底”。

  企业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自己的战略需要。辜胜阻提醒实业界:“宁可赢利不做大,不要做大不赢利。”

  马宇认为,企业跨国并购后如果反而侵吞了原来的利润,形成“1+1<2”的局面,就称不上成功;成功的并购必须是“1+1>2”的结果。

  究竟怎样才能得到后一种结果?马宇表示没有现成的法则,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走自己的并购之路。可口可乐当年进入中国时,与中粮集团合作,很快就融入中国,不失为一个成功案例,“但百事可乐当年的路径现在看来并不算好。”

  “‘蛇吞象’,关键是自己要有消化能力。”宁波一舟投资集团董事长张文阳说。今年6月宁波一舟以1000万欧元正式购入德国电子通讯细分领域排名第二的老牌企业vivanco。

  宁波一舟曾经只是一个加工厂。2001年,他们开始做电子服务行业的供应解决方案,两年前在美欧设立了自己的分公司,开始瞄准欧美实业,最终将有着90年历史的vivanco收入囊中。

  并购不只为买便宜货

  宁波一舟并购德国vivanco时,是按其净资产1∶1进行收购的。这一价格颇让人羡慕。但董事长张文阳说:“最令我们满意的不是并购的低价,而是并购对象符合我们的战略目标。”

  宁波均胜投资集团董事长郭志明亦有同感。今年7月,宁波均胜以10亿元的价格,完成收购德国Preh74.9%股份的交割,并购后双方将缔造一家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的汽车电子产品企业。郭志明说:“我们并不是冲着对方资产便宜,而是看到Preh的产品用在宝马等高端车上,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愿意出好的价钱购买好的资产。”他透露,明年将完成对Preh的整体收购。

  “关键是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合适的资产。”王炜说。

  同样成功实施过跨国并购的宁波企业家孙平范认为,实施并购首先考虑的不是价格,而是“能不能帮助自己做强”。去年5月,他领导的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并购了全球第三大电脑横机制造商——瑞士Steiger集团。他特别对记者谈起并购后的三点变化:一是,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提升了,他们的主打产品“慈星横机”在全球获得了更高的品牌美誉度;二是,Steiger拥有的强大研发能力给公司带来了新的竞争力,尤其是新研发的嵌花功能很受欢迎;三是慈星横机借助Steiger的国际销售网络打开了国际市场。今年前10个月,慈星股份实现产值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40%,利润增长50%。

  “归根结底,跨国并购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得廉价的资产,而是看能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马宇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