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冰火两重天中外运动品牌赛点逼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2:29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刘雪梅

   9月底路透中文网曾有报道称,由于国际竞争对手咄咄逼人,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处境堪忧。文章称,经过数年惊人扩张,李宁、中国动向等本土体育品牌企业正面临利润缩水、销量放缓、过时产品大量积压等问题。在中国本土品牌艰难挣扎的同时,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外国品牌凭借巨额投资研发和丰厚的销售经验,正在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关于这块市场蛋糕,一份报告称,中国时尚服装市场的规模料将在未来十年增加两倍,达到逾1.3万亿元(约合2013亿美元)。这一新增加值,很可能并不存在于已被遍地“轰炸”的一线城市,而是中国的二三线甚至更底层的区域。以编者所见,目前在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国际运动品牌已然长驱直入,与先行到达的本土品牌展开贴身肉搏。

   可以这样说,谁赢得了二三线市场,谁就在中国内地获得了阶段性胜利。眼前,这场比赛的“赛点”正在显现。

   外资运动品牌蚕食二三线市场。多年深耕一线城市之后,外国企业推出为中国二三线城市目标客户量身订制的产品,加速在中小型城市的推进步伐。而中小城市传统上一直是本土品牌的重要市场。耐克、阿迪达斯经常通过当季新款门店与打折店并肩而开的方式,一方面推广新品,展示其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以较低价格,清理库存,直接捣毁同价格本土产品的优势,不留任何余地。

   本土品牌优势丧尽、全面溃退。受人力、原材料、租金、广告和推广活动的成本不断增加的困扰,李宁和中国动向在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50%和71%。安踏、匹克、特步和361度等其他本土品牌的股价也分别下挫30%~50%。年中,各企业均遭遇库存积压难题,虽以较低折扣进行促销,却因质量及设计 “技不如人”,难博消费者青睐。

   本土品牌绝地反击之路何在?从今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李宁转型“焦虑症”的分析可看出,本土运动品牌目前的品牌定位仍在调整,与外资品牌错锋竞争?还是寻找市场空白?一切有待观察。而多年来本土品牌在研发上的“短板”,成为外国品牌与之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是人才短缺,还是成本擎肘?这涉及企业战略眼光是否长远的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