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出口没有那么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7: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出口没有那么糟

  虽然出口没有想象中糟糕,但这些一线的企业家也并非没有忧虑。随着周边国家产业配套的提升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依然是暂时的,留给出口企业改变对外贸易形式和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也越来越紧

  出口减速似乎已经成为共识,因为导致降速的三大因素已具备:人民币升值、欧美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但真实的经济生活并不是案头作业,11月11日至14日,从《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的几家出口企业来看,人民币汇率已不是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周边国家配套不完善,订单减少也没有预想的严重;而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人均劳动生产率也相应提高了。

  这一调查结果与此前猜测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

   升值并非决定因素

  虽然周边国家的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低,但实业生产没有形成体系,最终很多半成品还是要拉到中国来再加工

  “去年我们公司出口的光学镜片及元器件价格普遍上涨了20%,今年又上涨了10%左右,不过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有竞争力。”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上海海外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杨沪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2010年我们的出口贸易额在1.5亿美元左右,总体增长百分之十几,但利润没有明显增长。”

  据杨沪军介绍,在人民币刚开始升值的时候,他和做出口的同行都有着一些担忧,为了不让他的客户抱怨因汇率上升而导致价格上涨的问题,他们只能降低自己的利润空间。

  不过杨沪军后来发现,因人民币汇率上升而导致外贸客户流失的现象并未发生。“主要还是中国周边的出口贸易国家的配套仍然非常落后。”杨经理表示,“一些客户也会到越南、印尼或者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去寻找更便宜的供应商,但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与我们公司做生意,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国家虽然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低,但实业生产没有形成体系,最终很多半成品还是要拉到中国来再加工。”

  他举例说,比如光学镜片,从镜片的研磨加工,到成品的包装、运输、清关,在国内都很方便,但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于产品的周边配套、道路交通等等方面都增加了企业无形的成本。

  周边货币升值更多

  虽然2005年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了30%以上,但东南亚及中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升值更多

  杨沪军的办公桌边放着一张他与同事一起研究世界地图的照片。由于他的日语出色,所以日本几大望远镜品牌以及光学镜片商都成为了他的客户,以至于他在单位都被同事昵称为“望远镜”。“出口业务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很快,当时出国参加展会,外商客户几乎都会当场签单。”看着桌边的照片,杨沪军向记者感慨道,“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科技发展导致的传统望远镜市场萎缩,再加上2005年后中国的汇改,的确令该公司这方面的出口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情况比预想的要好。杨沪军他们发现,虽然人民币2005年以来已经升值了30%以上,但东南亚及中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升值更多。“相对来说,人民币依然有一定的优势。”

  “诸如亚洲四小龙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此前都是美元经济体,但在货币政策上,他们越来越开始紧盯人民币,以保持自身相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优势。这个过程中货币的贬值与输入性通胀成为这些经济体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价值投资基金总经理徐之骞则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比如越南,今年的通胀率在17%-18%左右,虽然美国仍然是它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国,但越南盾的大幅贬值导致其在面对进口大宗商品及农产品价格高涨时,更加束手无策。”

  提升生产率降成本

  用机器替代人力,虽然先期投入大,但长远看还是能为企业节约不少成本

  记者在上海一家光学仪器出口企业看到,他们已经开始通过提高生产线自动化率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这家企业的总经理郑天顺告诉记者:“原先我们厂有1000多人,现在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节省了400多人的劳动力。”郑总表示,“工人工资成本从几年前的800、900元,到现在的2000、3000元,增长非常快,用机器替代人力,虽然先期投入大,但长远看还是能为企业节约不少成本。”

  虽然外贸环境不好,但郑天顺表示,他们的产品依然是100%出口。“我们的厂就是给外国公司配套的,所以要说影响,人民币问题也好,劳动力成本问题也好,都没有上一轮的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冲击来得大。所以我们不怕别的,就怕动荡。”

  由于大量运用自动化设备,企业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传统业务,他们还开始生产手机摄像头等光学仪器的镜片。“事实上这个新的业务竞争依然很激烈,但这总比企业没有转变来得好些。”郑总表示,“搞实业很辛苦,很多办法、招数都是被逼出来的,我去外国考察,其实外国搞实业的企业也是这么一步步熬过来的,他们还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呢。”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新兴国家的发展,今后我们的周边国家很可能为中国的产业做配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中国的生产企业配套国外产业。”徐之骞向记者表示,“在今后的5-10年间,中国的企业必须也只能坚持产业升级与企业创新才能找到出路,而这5-10年就是中国出口企业的‘时间窗口’。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事实上并不多。”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