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IMF评估有不客观观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04:00 来源: 新京报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昨天公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和《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面临着房价下跌、贷款质量恶化等多重风险。
这是IMF和世界银行对中国开展的首次“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检查。25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体同意至少每隔五年接受一次强制性评估,中国是其中之一。
称房地产成本扭曲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在金融部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监管也得到了强化,但金融体系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带来了风险。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以支持金融稳定,并促进强劲和平衡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银行和金融部门是健康的,但存在一定脆弱性,当局应予以处理。”IMD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兼FSAP基金组织评估小组负责人Jonathan Fiechter说。
“尽管现有结构促成了高储蓄和高流动性,但它也带来了资本配置不当和产生泡沫的风险,特别是在房地产业。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扭曲的成本只会不断上升,所以越早消除这种扭曲越好。”
银行体系或受严重影响
根据FSAP报告,中国的金融部门面临着几个近期风险:快速的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房价下跌;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
IMF对中国最大的17家商业银行开展的压力测试表明,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如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报告警告说,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金融部门的中期脆弱性在增加,可能会妨害金融体系为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这样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将带来进一步的风险。”报告建议,中国应该有限为金融改革行动营造必要的制度性和操作性。
建议中国取消信贷管控
报告指出,中国应该扩大金融市场和服务的广度,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中介形式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健康竞争。
IMF认为,要转变政府角色,逐渐取消利用银行体系实现政府广泛政策目标的做法,即取消信贷管控,而是允许银行根据商业目标做出贷款决策,并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利率作为管理信贷扩张的主要工具。
IMF同时表示,中国当局在上述建议中的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行动,基金组织愿意在加强中国金融稳定框架方面随时提供技术合作。
■ 回应
央行:金融改革应根据国情保持灵活性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针对IMF和世界银行的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成果报告,央行昨天回应称:总体来看,报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评价是客观、积极、正面的,但报告中还存在个别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观点,所提出的某些改革措施的具体时间框架和优先顺序等建议尚需结合我国实际深入研究。
央行表示,经过多年改革,中国金融体系在商业化转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主要大型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已从直接手段转为通过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
在信贷调控方面,央行早在1998年就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转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投放信贷。
此外,利率、汇率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市场机制已在利率、汇率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具体推进改革步骤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保持灵活性。
【词解】
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项目,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金融脆弱性的评估与监测,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推动金融改革和发展。
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部门的25个辖区开展强制性FSAP,也对任何提出申请的国家开展这种评估。
2010年9月,基金组织决定,将每隔五年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辖区(根据其金融部门的规模以及其全球互联程度)开展一次FSAP金融稳定评估,作为其监督工作的强制性内容。(苏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