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英利:光伏寒冬中的奋进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10:3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英利:光伏寒冬中的奋进者

  在英利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上,工人时刻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 本报记者 王薇薇摄

  冬天来了。去年此时,光伏行业还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却迎来了一个寒冬。

  欧债危机加剧,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光伏组件和基本原料多晶硅价格不断跳水。在全球光伏行业居领先位置的中国光伏企业,如何应对严峻形势?记者来到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了解情况。

  早上9点多钟,记者来到英利的大门口,一街之隔的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英利四期600兆瓦工程的建设工地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进入三号厂区,物流调度站里,正准备装车的张师傅是天津宏通货运代理公司的司机,主要往天津保税区运货,他说近两个月这条线每月都要跑个20来趟。生产运营部的尚红林手上拿着发货通知单,上面详列着这一天的任务量是45个柜,相当于约6兆瓦的运量,既有发往国内企业的,也有发往德国、美国、希腊等市场的光伏组件。

  在全行业陷入困境时,这家占据全球市场10%份额的光伏企业为何显得如此从容不迫?

  前瞻性战略先行一步

  

  上午10点,正赶上英利欧美分公司负责人的“碰头会”。从美国、德国、希腊等市场一线汇聚总部的负责人们带着市场情况、营销问题与应对建议而来,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苗连生认真地听着,时而提出看法。

  两个半小时的讨论,已经把英利在国际市场应对光伏寒冬的营销战略大致勾勒了出来,这些战略更多的不是如何解决现有组件销售受阻、利润下降的燃眉之急,而是如何寻找产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轻资产扩张和提高规模化经济效益,这是英利明年要办的四件事,是英利应对光伏寒冬的“招数”,也是新产业形势下的利润增长点。

  在苗连生看来,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是企业的灵魂,身处危机之时,要为危机后的产业新机遇提前谋划。9月29日,英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20千瓦时磁悬浮储能飞轮实验样机下线,使英利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初露端倪。这种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实现从替代能源变为主力能源的关键,英利要在这一领域占领先机。

  两年前类似的一幕也曾上演。2009年2月,在光伏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入发展低谷时,英利却在年报中披露高纯硅生产项目,英利投资的六九硅业将采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硅烷法”生产太阳能级和电子级高纯硅料,一期年产3000吨,这不但突破了多晶硅国际巨头的封锁,还使英利实现了从多晶硅生产、硅锭铸造、硅片切割、光伏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制造到应用系统的垂直一体化运营模式。

  同时,英利早早开始布局国内市场。2010年,英利一举拿下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70%的组件供应,虽然当时少赚了9000万美元,但让更多的国内光伏应用潜在客户熟知了英利品牌。

  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使英利在2010年收获1063兆瓦的销售量,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元,光伏组件占据全球市场10%的份额;在今年市场转冷的第二季度,英利也拿出了净收入6.806亿美元的不错业绩;在国内,今年英利先后完成青海乌兰和格尔木110兆瓦组件供应、锡铁山35兆瓦组件供应等。

  成本与创新双生共赢

  

  2007年加入英利的胡志岩11月1日刚刚收到公司技术总监的任命,一直跟随英利“熊猫”系列项目的她,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熊猫”是英利自主研发的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名字,第一个“熊猫”项目完成得非常迅速,从研发到投产只用了19个月的时间,这种电池最高转换效率达到19.89%,是全球三大高效率太阳能电池之一。但是2010年7月签署的“熊猫”的一个后续项目却意外地放慢了脚步,这一电池项目在即将推向量产的时候,发现某一组件材料价格过高,导致电池综合成本不划算,项目暂缓投入量产,研发人员正在寻找不同途径降低成本。

  同样是高效电池项目,这一快一慢之间凸显出成本在英利的位置,胡志岩说,在英利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成本是重要因素。

  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英利的创新。就在不久前,英利一公司硅片车间的11台老硅片清洗机,经历了小改造,就有望为企业一年节约240万元的水费。这令人惊讶的节约源于保定英利一公司技术员田欢的清洗机节水项目。“我发现硅片产量的波动对耗水量的影响很小,仔细观察才发现,无论是不是有硅片在洗,清洗机的进水阀门都是常开的,水时常白白流失,所以只用2周时间完成软件升级,当月就节约了1.1万吨纯水。”30岁的小伙子入职才4年,已经成功申请了3项专利。在英利,这样的一线员工有许多,这样的项目也有很多。

  技术研发过程中牢记成本意识,降成本充分激发创新意识,在英利的采访中,创新意识与成本意识形影不离地渗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这让英利不断接近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最佳平衡点,在利润不断下滑的今天,还能维持业内较高的利润率。

  面对行业危机,苗连生说,“绝对不会因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标准和质量,英利近期将开始新一轮的成本和工艺再造。”

   提前布局比拼软实力

  

  11月1日,在英利总部三号院的会议室里,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宣讲活动动员培训会从下午5点一直开到晚上7点半。在这个人们为光伏业前景充满忧虑的冬天,英利正在展开新一轮企业文化的宣讲。

  苗连生坦言凝聚人心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软实力。

  “这次光伏行业遭遇寒冬,其实是正常的产业周期调整。”苗连生认为,在这一轮行业调整之后,光伏企业的竞争将是决定于规模化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品牌、团队支撑力等企业软实力的竞争。

  这也就决定了包括英利在内的中国光伏龙头企业要紧紧抓住这个“冬歇期”,完成从规模扩张到提升品牌的企业转型。这也解答了记者的另一个疑惑。抓住市场大发展契机,通过规模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光伏产业居于领先位置的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在这轮寒流中能否继续屹立在世界之巅?苗连生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必须转型提升。

  英利提升软实力的另一个发力点是品牌建设。自赞助南非世界杯之后,今年6月,英利成为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官方赞助商;9月,“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太阳能电力”的品牌口号出现在英利的广告中。英利的品牌建设刚刚开始,这是为了提前布局即将到来的光伏产业大众消费时代。

  11月3日早晨6点50分,苗连生准时来到英利三期厂门口迎接员工上班,一如他这25年来每个早上在做的。不只是他,还有管理层的其他负责人也是一如往常地早早列好队,每名员工刷卡后,双方都会互致“早上好”。这一声声洪亮的“早上好”,让人倍感振奋,更看到了光伏企业应对危机的希望。

  蹲点感言:一流企业的成色

  

  只有经历跌宕起伏的竞争考验,才能淬炼出企业的优质成色。

  在英利的蹲点采访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是记者仍然深刻地感受到,面对危机英利的反应是迅速的。通过针对性营销稳固欧美主要市场,发力国内和新兴市场;将产品质保由5年提升至10年,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对外公开表态不裁员、不减薪,凝聚人心。面对危机英利是从容的,一切工作有条不紊。研发项目按计划稳步进行,国内市场示范项目继续推进。面对危机英利是开放的,苗连生邀请记者旁听全球分公司的高层营销策略会,公司的最新战略和应对国际市场危机的决策,完全敞开在记者面前。对于竞争,他们充满自信。

  (责任编辑:尹彦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