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美银行自救各展其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07: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欧美银行自救各展其招

  或裁员、或撤资、或剥离、或整合,欧美银行业动作频频。尽管各自采取的方式不同,但目标都一致指向为自身赢取更多的生存及发展空间。“现在是最痛苦的时期,甚至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更艰难,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未来已经越来越难以判断。”一位欧洲某家银行的管理层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欧美金融业压力大

  昨日,有境外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指出,花旗集团准备裁减证券及银行部门的900个工作岗位,相当于该部门全球雇员总数的5%左右。该知情人士还指出,花旗集团正考虑裁减3000个工作岗位,相当于该公司雇员总数的1%左右,不过整体的裁员计划尚未敲定,也可能发生变化。对于大型知名的国际银行不时曝出裁员的消息,市场已经越来越习以为常,包括汇丰、瑞银、高盛等在内的机构都正在裁员或即将裁员。

  昨日,瑞信宣布计划将私人银行Clariden Leu完全整合进入瑞信集团,因为此举可为瑞信每年节约2亿瑞郎的成本。在银行无法创造更多利润的情况下,如何节约成本成为了每家银行的头等大事,其中大多数银行采取的方式是进行资产重组从而剥离旗下的非核心资产。此前,汇丰宣布出售部分在美业务。同样,花旗在这一年来已经公布了多项资产出售的计划,最新消息是,上周末花旗宣布以拆分方式出售EMI集团的唱片及出版业务。

  虽然中国的金融业处于这场金融风暴的边缘,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也几乎可以忽略,但由于金融机构间存在各种资本及业务关系,中国银行业并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从去年开始,外资金融机构接二连三抛售中资银行股权的举动,对中国资本市场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

  上述人士指出:“对于外资抛售中资行股权,有些中国人士不是很能接受,但如果仔细探究一下外资入股中资之初的状况,很多外资就是以财务投资者而非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进行投资的。”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银行业基本都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且身处的运营环境越来越糟,而作为以股东利益为优先的营利性机构,无论是裁员、撤资甚至出售资产,对银行来说都属于正常的战略调整与操作。而且,如果环境继续恶化的话,这种态势势必会持续下去。”该人士指出,“我所在的银行到目前为止并未真正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中国的业务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银行放缓了原先拓展中国市场的步伐。”

  缔造收购好时机

  然而,有危就有机,在欧美银行纷纷进行资产重组甚至收缩战线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及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当前全球金融业格局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是中国的机构及企业加速迈向国际市场的机会。”上述人士指出。

  周二晚间,在美国银行宣布计划以66亿美元现金出售大部分持有的建行股份之后,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等投资者希望今后增持建行股份。其实在美国银行于今年8月末出售建行H股时,淡马锡就是接盘的投资者之一。

  “其实,从市场估值来看,包括建行在内的中资银行股的股价还是处于相对低位,而且中国的银行未来的成长空间仍旧相当大,因此投资价值颇高,对有实力的机构来说,持有中资银行股权是不错的投资。”上述人士表示。

  而中国的机构及企业目前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在欧美市场。全球曼氏金融(MF Global)破产之后旗下的多项业务都在进行分拆并出售。此前,有消息指出,中银国际或有可能购入曼氏LME业务。同时,有消息传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将原国际业务分拆至新成立的中投国际有限公司,该公司与中央汇金公司并列为中投公司全资子公司。有消息人士称,此次业务调整的目的是厘清中投公司境内外投资的业务,使中投公司未来在境内和境外的投资行为更加专一与商业化。

  “如果中投公司真的拆分国际业务,那这种模式的确有可能更有利于中国收购海外的金融资产。”上述人士进而指出,“虽然当前欧美金融机构中有不少有毒资产,但大部分银行剥离的资产并非是有毒资产,而是有投资价值的;而且当前对这些金融资产的估计也会比较合理,甚至低于其实际价值。中国的金融机构要走向国际化,并购是不可缺少的方式,因此需要在谨慎中及时抓住机会。”

  (责任编辑:刘阳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