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的危机感和美国的现实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10:3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60多年来,关于美国是否已经或开始衰落有过多次争论,事实如何,可以商榷。但有一点是具有启发性的,即美国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成为超级大国后,仍经常保持忧患意识甚至危机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推动美国不断改革和创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可能的危机,迄今仍保持着超级大国地位。美国持续不断的忧患意识可以给其他 大 国 应 对 风 险 和 挑战,提供诸多启示。

  数次“对博”数次“脱身”

  1945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一次演讲中自豪地宣称:“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许是所有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1948年杜鲁门在竞选连任期间不止一次重复这一主题:“再持续1000年,这个国家仍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但是,60多年来,美国国内已有五次关于美国衰落之争。

  苏联卫星上天 美国踏上月球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一颗红色的月亮使美国人黯然失色,突然间在全国出现强烈的沮丧情绪。”同年11月3日,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并将一只狗送入太空。1960年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还在抱怨,共产主义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都在稳步前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苏联卫星上天,这是美国遇到的严峻挑战,美国国内开始争论,美国是否正在走向衰落?华盛顿州参议员亨利·杰克逊甚至要求总统宣布“国耻民危周”,阿肯色州的富布赖特认为,美国所面临的实际挑战已涉及到美国社会的“根本”。这次美国衰落之争的主要影响是,在肯尼迪总统领导下,美国在空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1961年5月,在宇航员小艾伦·B·谢泼德完成美国第一次绕轨道不满一周的飞行后不久,肯尼迪要求国会着手制定“阿波罗计划”。参与实施这一计划的有成千上万名科学家、120所大学、研究机构和2万多生产企业,实际参与者达400万人,在科研人员中华人占1/3以上。美国举国上下参与和支持实施的登月计划被称为“管理学的革命”案例之一。

  1969年7月20日下午3时17分,在美国休斯敦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人们听到了“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从月球传回的两句话:“这里是静海。飞鹰号已经着陆。”12秒钟之后,世界各地的数十亿人得知这一消息证明:美国超过苏联而在空间探测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利用汇率手段 日本跌入圈套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派特种部队进驻越南。据统计,越南战争期间(1964-1972)美国军费开发超过25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2%,6万美国士兵死亡,30多万士兵受伤,1970年美国经济陷于停滞,1971年出现20世纪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

  1971年7月6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向新闻界介绍情况时说:“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他提醒美国人民:“现在,让我们看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美国运用汇率武器,成功地击溃了日本对美国经济地位的威胁,有效地应对了美国遇到的这次挑战。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这被称为“尼克松冲击”。美国完全抛弃了金本位制,实际上强化了美元霸权地位。美元与黄金脱钩特别是美元贬值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所谓“滞胀”困境。1985年9月22日西方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举行“纽约广场饭店会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为日本扩大对外投资提供了难得机遇。日本在国内大炒股票和房地产的同时,掀起了全球出击、“购买美国”的狂热。据统计,从1985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其中对美国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投资额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每年10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180亿美元。日本代一保险公司买下花旗银行在纽约总部的大部分资产,索尼公司于1989年以数十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电影业巨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投资者在美国购买的不动产占美国不动产总量的10%。1991年出版《即将与日本发生战争》一书作者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头号敌人已是日本。与此相呼应,美国媒体普遍刊载“日本威胁说”等文章,宣称比苏联更可怕的是日本的经济侵略。克林顿交给《日本第一》一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艾兹拉·伯肯鲁一个任务,让其研究如何不让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表示,决不能让日本成为冷战后的赢家。

  汇率战并未改变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地位,直到2002年,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仍达609 .9亿美元,占日本外贸顺差总额794 .2亿美元的80 .9%。但是,美国运用汇率武器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整体经济。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历“失去的20年”后,日本经济仍在谷底徘徊。如今,日本已经不是争世界第一,而是与美国整体经济差距重新拉大。

  实施星球大战 耗尽苏联能量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将苏联在1991年解体称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2011年8月17日在接受英国《卫报》独家专访时列出了至少5个失误,不仅导致他本人的下台,还造成苏联解体。西班牙《起义报》10月1日刊登法国《外交世界》月刊前主编拉斯内特题为《新的“世界体系”向多极化发展》的文章指出:当年,美国强行把苏联拖入军备竞赛,耗尽了苏联的实力,最终导致其土崩瓦解。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曾参与策划瓦解其他国家的施魏策尔在《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一书介绍,1981年初里根入主白宫后立即与美国安全委员会和内阁中少数要员制定了搞垮苏联的战略和政策。3月26日,里根总统在日记中写道:“苏联经济汇报会。他们的境况极其糟糕,如果我们能够切断对他们的信贷,他们就不得不呼喊‘大叔’,不然就得挨饿。”苏联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由于油价上涨,从1973年到1982年,苏联石油出口增加不到一倍,而收入增加了14倍。198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长凯西到中东和西欧,以供应武器为条件说服主要产油国增加产量、降低油价。到1986年8月,国际市场油价从1980年11月每桶57.17美元降至每桶7.9美元。油价下跌大大加剧苏联的经济困难。1983年3月23日,里根提出实施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从1986年到1990年,苏联军费开支年均增长8%,几乎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两倍,曾达到占GDP1/4难以承受的水平。曾任苏联外长的别斯梅尔特内赫指出,美苏军备竞赛加速了苏联衰落,苏联将军卡卢金认为,美国实施搞垮苏联的政策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美国花费数万亿美元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的同时,在国内大幅度降低富人税率,实施被称为“劫贫济富”的税收政策,导致财政赤字急剧增加。里根在位8年期间,财政赤字达到13387亿美元,超过从美国建国到1980年206年财政赤字之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1987年出版《大国的兴衰》一书,其中一节是“相对衰落的美国”。美国是否衰落?在美国又一次引起争论。美苏区别之一是如何对待经济结构调整。从1964年起,苏联领导层已把改革束之高阁,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后,苏联领导完全高枕无忧了,1973年苏联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美国中央情报局向里根提供的资料显示,苏联军工技术的50%是从西方获得的并越来越多依赖从西方进口消费品。里根在1983年成立了“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经过官员和专家们一年半的调查研究,里根政府明确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目标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八年期间,美国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从1991年3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十字路口 两种前景

  2001年9月11日,美国金融和经济中心纽约与政治中心华盛顿遭到恐怖袭击。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3年9月14日刊登该报撰稿人劳拉·塞科尔题为《那种沉沦的感觉》一文认为,“9·11”标志着一个重大转折,对于美国经济和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都是如此。文章介绍曾任克林顿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乔治敦大学国际关系问题专家查尔斯·库普钱2002年10月出版《美国时代的终结》一书中的看法:“从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的行为,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现在无法找到停靠的归所而四处漂泊。”法国《回声报》2011年9月5日刊登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特别顾问多米尼克·莫伊西题为《“9·11”与“美国世纪”的终结》的文章认为:“2001年9月11日或许是一个历史时刻,它并不是新世纪的开始,而是‘美国世纪’终结的开始。”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12月延续到2009年7月持续18个月的美国经济衰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收缩时间最长、损失最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美国衰落论”进一步盛行。美国学者法里赫·扎卡里亚2008年出版的《后美国世界》一书中写道,世界在过去500年内曾经发生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开始的美国的崛起,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当代世界正在经历现代史上第三次重大的权力转移,世界历史正迈进一个多元势力共同支撑的“后美国时代”。但扎卡里亚反复强调,“后美国世界”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他者崛起”(the rise of the rest)的 世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1年1/2月号刊登英国《金融时报》专栏记者迪恩·拉赫曼题为《重新思考“美国衰落”》一文认为,受中国的潜在优势全面且突出、美国自身优势日益削弱、全球化发展偏离美国的意志等因素的影响,“美国衰落”很可能成为现实。美国《纽约时报》2011年8月7日刊登托马斯·弗里德曼题为《共赢还是共输》的文章认为,美国正在经历“缓慢衰落”“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最可怕的衰落——一种缓慢的衰落,慢到我们可以不断地欺骗自己说,只要未来与过去大抵差不多,就根本没有必要实施改革。”

  美国公共事务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实力的未来》一书中认为,把21世纪大国权力更迭简单描述为传统霸权的衰落是不准确的,美国在未来几十年仍将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强大。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们不会看到一个“后美国世界”的出现。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7月2日刊登美国巴德学院教授沃尔特·米德题为《未来依然属于美国》的文章认为,面对21世纪的挑战,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优势来抓住机遇或处理危机。对美国而言,地缘政治形势有利,意识形态气候回暖,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美国的影响力将更大。新加坡《海峡时报》2010年5月17日介绍,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预计,后美国时代可能还需要30-50年。中国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都无法与美国相比,购买力也与美国相差甚远。在30、40甚至50年时间里,东盟将从美国而不是中国获得更大利益。

  《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9月16日-22日一期刊登纪念“9·11”十周年访谈文章介绍了几位学者的观点,其中美国凯托学会高级研究员何泰德·卡彭特认为:美国目前正处在十字路口,它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前进。笔者认同这种看法,美国是走向衰落还是保持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关键在于美国能否调整对内对外战略和政策,特别是能否在科技、体制和政策等领域再次率先有所创新和突破。

  美国衰落之争的启示

  综观美国235年历史,美国国内的忧患意识甚至危机感就不曾中断过。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甚至危机感,推动美国科技、体制和政策不断创新和改革。美国衰落之争为其他大国如何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提供了几点宝贵的启示。

  忧患意识甚至危机感

  奥巴马总统2009年就职演讲中说:“现在我们都深知,我们身处危机之中。”不仅政治家有忧患意识甚至危机感,而且学者、媒体人和包括移民在内的美国广大群众能够协力应对风险和挑战。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离开白宫11年后在2011年11月推出《重返工作》新著,他在声明中说:“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热爱祖国,对我们的未来感到忧虑。”学者们争论美国是否衰落重点也是为政府如何应对挑战出谋划策。扎卡里亚新著《后美国世界》的着眼点是如何应对“他者的崛起”,如何在一个权力日益分散的国际社会中继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扎卡里亚认为,只要美国应对得当,这次权力转移仍将首先有利于美国。约瑟夫·奈在《实力的未来》一书中建议:美国需要构建将软、硬实力资源有机结合的“巧实力”战略。

  托马斯·弗里德曼2011年8月7日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共赢还是共输》的文章建议:“我们需要帮助民众去杠杆化,削减某些开支,增加某些税收,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并且以此作为国家复兴的综合战略。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计划单靠一党是无法完成的。这需要国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通常会采取的集体行动。我们越是早些团结起来,效果就越好。”

  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反华尔街活动,到10月8日已经蔓延到波士顿和华盛顿,从“占领华尔街”到“占领华盛顿”,抗议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这次美国的群众抗议活动,矛头主要指向少数富豪的贪婪和腐败。抗议者敦促政府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一些学者认为,这次抗议活动将推动政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强金融监管。

  抓牢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

  1850年,美国结束了完全照搬欧洲技术的历史,走上工业技术创新之路。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在美国,贝尔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生1879年发明了电灯,这些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电气化热潮,使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

  1903年,美国在自行车行业工作的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安装12马力汽油发动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航空时代。自20世纪初以来,核武器、计算机等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首先在美国完成的。1946年美国制成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 N IA C,拉开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100多年来,美国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原因是美国妥善解决了宏观协调与科技人员自由创新相结合的问题。193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给国家资源委员会的信中强调,科学研究是“最伟大的国家资源之一,联邦政府在鼓励支持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要重新考虑。”1943年6月,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扩展为国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万尼瓦尔·布什为主席。1944年11月17日,罗斯福总统致信布什,要求他研究如何把国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时的经验“用在未来和平的日子里,增进国民的健康、创立新的企业并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准。”在由杰出的科学家所组成的四个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布什主持起草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于1945年7月19日发表,“报告”试图在政府支持、资助科学和保障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试图在国家与科学家之间、政府与科学共同体之间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协约。政府有效宏观协调和保障科技人员自由探索的科学研发环境,吸引大批科学家流向美国。1942年8月美国开始实施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工程”,在研究设计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实验室共设七个研究部,这些部门都由移居美国的欧洲著名科学家领导。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0年发表的一项报告显示,全球62%的“明星科学家”集中在美国,仍有大批精英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

  适时调整体制和政策

  美国人不止一次担忧国家实力衰落,但都没有发生。扎卡里亚认为,原因在于美国体制富于灵活性,善于应变,能及时纠正错误并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恢复实力,阻止了美国走向衰落。

  1929年美国爆发大危机后,民主党人罗斯福在竞选期间,指责“垄断限制了各种机会”,把政府看做是希望所在。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实施“新政”的核心内容是加强政府干预,率先实现了政府干预(“有形的手”)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相辅相成,新政的基本精神被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采纳并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1980年共和党人里根在大选期间把批评指向政府,执政后鼓吹自由化,要求结束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导致垄断进一步加强和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从1988年到1998年,铁路行业五大公司占有市场份额从59%提高到76%,五大百货公司占有市场份额从46.5%升至75%,波音公司并购麦道公司后几乎独霸美国飞机制造领域市场。到2000年,1%最富家庭支配着全国财富的近40%,而40%贫困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0.2%。

  在美国深陷经济衰退、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下降的形势下,奥巴马抓住机遇,高举“变革”大旗,赢得大选的胜利。但是,奥巴马执政三年的成就不大,债务急剧增加,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正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奥巴马能否获取连任,继续进行变革?或者在2012年大选中出现一位罗斯福式的政治家,扭转乾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是走向衰落还是继续保持超级大国地位。(李长久)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