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欧版"高福利"模式:此路不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8 18: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徐倩)欧洲债务危机的烈火愈烧愈烈,在一年内撂倒葡萄牙、斯洛伐克、希腊、意大利四国政府领导人后,熊熊烈火开始烧向包括法国、荷兰在内的欧元核心区,这在欧盟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熊熊烈火背后,人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这场危机的“罪魁”——欧洲各国政府力推的“高福利”制度。欧债危机真的会是“高福利”模式的终结者吗?

  

欧版"高福利"模式:此路不通?

  11月7日,法国总理菲永出席在巴黎马提翁大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法国政府7日宣布第二轮财政紧缩方案,以期实现削减预算目标,保住最高AAA信用评级。新华社/法新

  发展社会福利原为善政,让老百姓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变“高福利”为西方政客迎合百姓,赢得竞选的招牌,就扭曲了“高福利”的本意,特别是当欧洲经济发展持续低迷,“高福利”的分配与GDP增长比例失衡,部分国际实业衰落时,政府还要以“高福利”为诱饵收买民心,牺牲国家利益,这不啻为饮鸩止渴般得慢性自杀。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高福利”政策亦如此。二战结束后的30年,是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30年。普遍实行的“高福利”政策,曾使中低收入的民众过上了好日子,社会矛盾极大缓和。但到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开始走了下坡路。尽管政府绞尽脑汁提高经济活力,仍难逃脱一蹶不振的命运。与此同时,“高福利、高消费”的模式却仍在延续。

  希腊、意大利、法国,这几个欧债危机的“暴风眼”,身后拖着长长的债务账单,但政府交出的经济成绩单让人咋舌。希腊债务约占GDP的113%;意大利约占120%,法国约占85%。而欧元区规定的底线是60%。显然,欧洲国家是在高危运作,但欧元区没有人真正监管。与他们相比,北欧国家的政府显得更清醒。三年前冰岛金融危机的重创,让这些从“摇篮到坟墓”享受高福利的国家,逐步改革了福利制度,在这次欧债危机中幸免遭殃。新华社前驻罗马首席记者袁锦林说,“可惜欧元区其他欧洲国家并没及时清醒地认识到这点。”

  (责任编辑:袁志丽)

  

  

欧版"高福利"模式:此路不通?

  2011年11月17日意大利过渡政府总理组建“专家政府”11月16日,意大利过渡政府总理马里奥 蒙蒂在罗马召开内阁会议。

  过犹不及,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能过火。不加调试的“高福利”模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让欧洲人过不了“苦日子”。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于是,希腊、意大利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紧缩政策。希腊人愤怒地喊道,“政府为什么要牺牲我们的利益?”

  面对他们的示威浪潮,尽管国际舆论有点一边倒地强调“高福利惯坏了欧洲”,讨伐希腊、意大利人的懒惰,但“高福利”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却被舆论所忽视了。希腊、意大利民众的愤怒,也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在欧洲少数人享受有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老百姓则享受了较少的高福利。欧洲国家的政府借高福利之名,掏空国家财富,养肥了操控国家机器的利益集团。”袁锦林说,垄断企业与小企业员工的收入差距很大,“高福利”政策让人感觉似乎所有人利益均沾,实现均富社会,但获利最大的还是政府官员、财团和大企业的老板们。也就是说,“高福利”制度更深层次的症结是,对“高福利”的分配并不公平。难怪,意大利新总理蒙蒂一上台,在宣布新紧缩措施的同时,强调“社会公平”是政府未来施政的三大重要措施之一。

  一面是选票的诱惑和利益集团,一面是国家利益和欧洲未来,在欧债危机汹涌袭来,欧洲国家的领导人该作何选择?“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他们清楚,任何外援都不比欧洲各国政府的决心来的重要。政府的错,还需政府来补正。只有紧缩财政、推动经济、促进公平,切实改变现行的“高福利”政策,欧元区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袁志丽)

  

  对话外国政商领袖:如何为欧债危机开"药方"

  

欧版"高福利"模式:此路不通?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普斯教授在中外政商领袖“华佗论箭”上演讲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杨庆兵 汪文品)11月13日,中外政商领袖“华佗论箭”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网记者在会上就全球经济走向、如何应对欧债危机等广大网友关注的话题,与爱尔兰前总理伯蒂 埃亨、澳大利亚前总理约翰 霍华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 菲尔普斯等进行了交流,请他们为如何走出欧债危机开“药方”。详细

  (责任编辑:袁志丽)

  

   法国被拖下水 欧债危机进入关键时刻?

  

欧版"高福利"模式:此路不通?

  图表:欧债危机影响面日益扩大 德国银行业压力与日俱增 新华社记者 林汉志 施鳗珂 编制

  连日来,在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居高不下风暴的强行裹挟下,身为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的意邻国法国首当其冲被卷入其中,素有“欧洲经济发动机”之称的德国压力非同以往,即便是欧洲岛国英国以及远隔大西洋的美国也无法独善其身。

  尽管意大利和希腊政府首脑已经易人,但债务危机非但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向欧元区核心国蔓延,市场的焦虑情绪和不安气氛依旧在欧洲上空徘徊,于是有关“欧元区分裂”的传言不胫而走,局势已进入“非常关键”的时刻。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德国经济仍在发展,意大利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而掌控了全球话语权的西方媒体却有意无意地在夸大当前的这场欧债危机。

  对于“家底厚实”的欧元区来说,资金和智慧都不缺,危机程度不宜被人为地过于夸大,但欧债形势却在不断恶化。这种矛盾现象,其背后有些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该如何客观评判当下的欧债危机?化解这场债务危机的出路又在何处?……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