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艺术不能只是西方的佐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2 14:3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要想了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他们眼中的中国。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来自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而这些报道从来都有严重的局限性,并时常失实。地下教会被清查,“民主斗士”被关押,汉族人“屠杀”西藏人和新疆人,是西方媒体关注中国的主要话题。它们给西方民众造成的印象是,中国人民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自由和人权的水深火热的社会里。

  在这种前提下,西方人愿意看到,或者会接受什么样的中国艺术呢?你只需要用任何一种外语,在互联网上搜索“中国当代艺术”,或者参观几个西方人经营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廊网站就可以发现,那些图片大都只能用“恶俗”两个字来形容: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各种各样丑化毛主席的画像,其次就是傻、呆、痴、丑的艺术家自画头像,再次便是色情、暴力的场面或矫揉造作的卡通人物像。这些作品的统一特征,是用巨大的尺幅来掩盖意义的渺小,用炫目的颜色来遮掩内涵的空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当代艺术,就是卖淫式的、没有底线的自我暴露和自我贩卖。就像西方人习惯他们的媒体丑化中国那样,西方人也习惯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丑化中国,丑化自己。

  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中国是否出了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西方人是“选择性失明”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吴冠中,虽然在欧洲也获过高级艺术荣誉,但欧洲民众却几乎无人知晓。反过来,一个中国艺术家如果在政治上“走对了路”,符合西方的预期价值,那么他的作品即使缺乏艺术价值,也会被广泛追捧。最好的例子,就是被西方媒体称为“最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艾未未。艾未未在美国待了12年,并未见成就,回国后结识了著名当代中国艺术收藏家瑞士人希克,后者频频将他安插到西方的美术馆和双年展,亦无显著成效。艾未未真正开始发迹,是从他2005年起在国外网站和国外媒体上频频发表反华言论后才开始的。这些言论使他摇身一变成为“民主斗士”,令西方人对他刮目相看,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价和地位也随之飙升。

  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是德国艺术学院的院士。今年5月份,艾未未在中国被拘之后,教授有一天忽然在课堂上和我们透露:“学院院长紧急召开会议,讨论艾未未的事情。”几天后,德国各大媒体就宣布:“艾未未被选为德国艺术学院的院士”。我对我的教授和学院院长都很熟悉,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一无所知,仅仅因为艾未未是个“民主斗士”,就封他为艺术学院院士,足见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态度:艺术为下,政治为上。

  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走上今天这样迎合西方的道路,和它的成长史有关。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人一贫如洗,几乎无人收藏艺术,更无人收藏“当代艺术”的情况下,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是靠西方人生活的。西方外交官和游客来到中国,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随手抛掷几十、几百美元,足以令中国艺术家接钱时激动得“双手发颤”。

  此外,中国艺术的商业化也是西方人牵头的。中国最早的几家当代艺术画廊就是西方人建立的,也是西方人第一次把中国当代艺术品送到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行拍卖。这样的历史,造成即使今天中国本国的艺术购买力大大提高,甚至超过某些西方国家,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仍然沉浸在对西方的幻想中,仍然以被西方人认可为目的。一位对中国非常了解的德国艺术收藏家曾和我说,在他眼里,中国当代艺术一言以蔽之就是“出口艺术”,也就是说不是为中国本土,也不是为艺术家本人,而纯粹是为“出口创汇”而制作。

  中央美院的尹吉男教授说过,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地位,“好比西方宴席上的一道中国春卷。”西方人偶尔品尝,兴许还会啧啧称赞,但它永远只是佐餐,不会成为正餐。即使是艾未未这位西方人眼中“最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也永远贴着“中国艺术家”的标签,在西方美术馆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走个过场而已。没有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成为西方主流美术馆的长期收藏对象,与西方本土当代艺术家平起平坐,成为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家,尤其是那些仍在从事“出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需要思考,你的艺术到底是为了偶尔猎奇的西方人,还是为了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欣赏你的中国同胞?我相信,当中国艺术家自信起来,更加关注自我真实感受和本国传统与现实时,中国当代艺术将另有一番景象。套用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艺术亦是如此,越是独立的艺术,才越是世界艺术的一员。(作者是旅居德国的艺术评论人 朱 苓)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