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应减少中国的"被包围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3 15: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刚结束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南海话题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被反复提起。美国智库对此有什么看法?《环球时报》记者11月20日就中美关系等问题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美国亨利 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Alan D. Romberg)。亨利 史汀生中心是美国一个有浓厚军事背景的自由派思想库,曾有人形容它能“不事张扬地”对美国决策发挥作用,而容安澜也曾供职美国国务院、美驻联合国代表处及美国海军。采访中,容安澜站在美国的立场,强调美国在南海“的确有重要的国家利益”,也呼吁美中双方“都要努力坚持不制造事端或紧张态势”。他还强调,所谓美国“重返亚太”的说法是不合适的,因为“美国从未离开过亚太”。

  环球时报:中方一再强调,南海存在争议应直接由有关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解决,“外部势力不应以任何借口介入”,而美国总统与国务卿在近日的亚洲之行中不断提及南海问题,你是否认为南海问题正日益成为中美关系紧张的一个焦点?

  容安澜:除了在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上有着重要利益,美国并无兴趣卷入该地区各方对各岛、礁、沙洲等的相互冲突的声索。因此,在各声索方解决争端的形式问题上,如双边或多边,美国一直置身事外。但美国的确在该地区有其他重要的国家利益,而中国暗指美国为“外部势力”很不恰当。随着各方之间在南海的冲突事件数量上升,美国提出支持寻求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

  关于影响美国重要国家利益的一些声索,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解决。首先,经过南海的国际贸易量占世界贸易量的很大比例,这实质上与美国利益直接相关。其次,建立一个各方共同接受的法律框架很重要,以考虑这些声索并决定哪些声索能够产生领海或专属经济区等,从中产生的一个实际问题是,海军舰艇将如何在各种水域,如专属经济区内航行。这些分歧能缩小或解决吗?也许不会很快。但我希望,从美中两国高层领导人到政府机构,都要努力坚持不制造事端或紧张态势。

  (责任编辑:杨晓燕)

  

  环球时报:《纽约时报》20日报道称,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出于要加强与“中国的小邻居”的关系,支持这些国家的多边谈判要求,而不是“中国将占优的一对一谈判”。对此你有何评论?

  容安澜:美国并未表达倾向,对于领土争端表明倾向是错误的。正如我所说,在行为准则方面,美国认为多边方式是适当的,尤其是考虑到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环球时报:奥巴马总统与希拉里国务卿近日向亚太国家发出的一个“强烈信息”是,亚太地区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美国将继续留驻。一些曾对中美关系乐观的分析人士开始担忧中美在西太平洋的竞争甚至对抗,你怎么看?

  容安澜:我想所谓美国“重返亚太”的说法是不合适的。美国从未离开过亚太。只是由于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关注,让美国大部分亚洲问题专家感到美国没有对亚太地区投入足够的注意力。所以他们现在乐于见到奥巴马政府重新调整优先考虑事务的次序。

  尽管中美很自然地在许多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但将美国的政策解读为就是要阻碍中国的崛起,是令人担忧和无益的。我认为,不但阻碍中国崛起的努力不可能成功,而且如果将美国几届政府的政策都视为出于遏制中国,那么就无法理解其政策。我们对中国的开放,我们努力使中国融入国际体系(不仅遵循规则而且参与决策),都代表了美国几十年来认真、努力地确保中国作为一个强大、安全和繁荣的国家的成功。

  环球时报:中美领导人都曾多次谈及增进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但美国政府近来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确信美国决心要遏制和包围中国。你是否认为美国政府的政策正在发生变化?

  容安澜:我认为战略互信问题是根本的、重要的问题,当前也是令人不安的问题。我相信美方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减少中方的“被包围感”,但这并不是说要迎合中方的要求,而是双方通过合作来理解对方的行动与意图,并对变化持开放态度。这是最终减少互不信任的唯一途径。(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王 恬)

  (责任编辑:杨晓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