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西部中小企业风景独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02:41 来源: 中国企业报

  在长三角、珠三角陷入困境的同时,以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国有金融企业为中小企业“利益输送”,近万家中小企业也为国企提供配套服务

  长三角告急!珠三角告急!

  在资金链紧张、中小企业倒闭不再鲜见的背景下,以重庆为代表的西三角经济圈为何风景独好?

  “这得益于重庆地方国有金融企业和以国资主导建立的担保公司、租赁公司,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11月24日,渝富公司党委书记刘良才这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通过渝富公司出资,引入国家开发银行、长江三峡总公司,组建全国最大的三峡担保集团,已为库区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5亿元。”

  “改革借鉴江西省,发展借鉴重庆市。”从2003年重庆市国资委成立以来,重庆市的国资改革因诞生了“八大投”、“渝富模式”、“百亿集团工程”而名声在外。

  在构建大国资的格局中,重庆从国民共进、惠及民生再到缩小贫富差距并实现共同富裕,给国企的功能赋予了新的涵义。

  国企带动中小企业

  重庆的城市转型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近几年来,重庆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

  近期发布的《重庆中小企业生存启示录》显示,在重庆市2467家受访中小企业中,年销售额6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到了71%,86%的企业在两年内便完成了从0到600万元的增速,其成长性可见一斑。

  在中小企业因融资难纷纷倒闭的大潮中,几乎没有见到有关重庆中小企业倒闭的报道。谁都不敢想象,几年前自身难保的重庆国企正成为带动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产业到金融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全覆盖,重庆国资监管机构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对国有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实现了对各类国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长许保利日前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重庆的基础非常薄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现象的双重叠加,而当年国企全面脱困目标,重庆差一点就拖了全国的后腿。”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崔坚曾亲历重庆国企的艰难岁月。

  2005年,重庆国企在全国率先实现“财政断奶”。几年来,通过“断奶”减少财政支出、上缴国资经营收益、帮助政府投入等,贡献财政908亿元。

  在国企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国有企业的“利益输送”,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推动非公、中小和微型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和带动力量。

  重庆国企支持非公企业入股和参与国企改革,形成“国民同进”的发展新机制。国有集团整体上市目标实现后,按平均3倍市盈率计算,非公企业(占股40%)将因此获得4000亿元以上股权增值收益。

  支持欠发达地区,仅由财政补贴是不够的。“我们通过国有集团输送生产力要素,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市委决定,由国有集团融资100亿元,帮助‘两翼’16个区县和潼南县建设特色园区。”崔坚说。

  同时,重庆国资委还将按照市政府要求,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上缴财政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微型企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属国有银行累计向“两翼”区县、“三农”、非公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6642亿元。目前,有8675个非公企业与国有集团形成产业链服务关系。

  在重庆万亿国资中,非公经济占比40%以上,有近万家非公企业为国企提供配套服务。重庆非公经济占比由直辖初的26%上升到去年底的60%。

  “第三财政”

  通过“八大投”运作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重庆市拥有了除预算内、预算外之外的“第三财政”。

  “第三财政增强了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惠及民生的底气,为公共财政转型腾出了财力空间。”崔坚说。“八大投”超前实现了靠财政投入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通过国有集团承建公租房、改造危旧房,控制投资集团储备土地的投放速度和建设强度,促进了重庆市“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体制建设。

  重庆城投集团是重庆公租房的主要开发商之一,“城投集团从2010年5月22日动工兴建公租房开始,到现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已全面开工建设公租房860万平方米,明年上半年将突破1000万平方米。”城投集团党委书记华渝生表示。目前城投集团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保障房开发商。

  重庆成立了全国首家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形成生猪等农副产品的未来价格,让买卖双方都能看清未来的利润和成本,从而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避免因供需矛盾引起的农产品价格波动。

  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重庆市成立药品交易所。“通过药交所交易,实现了药厂不出厂门就可卖药、医院不出院就可买药,有效防止了医院和药厂在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减少了中间环节,群众承担的药价大幅降低,药厂和医院的利润也能有所增加。”重庆药品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高清说。

  大国资监管模式

  当前,国民收入偏低,主要原因在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据了解,重庆市目前这一比例大致为43%。前不久,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研究并审议通过的《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即贫富、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提出,通过5年努力将这一占比提高到50%以上。

  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话说,5年时间里重庆居民总收入要增加5600亿元。“全市去年的GDP接近8000亿元,居民总收入仅有3400亿元。未来5年如果GDP每年涨15%,加上通胀,2015年有望达到1.8万亿元,50%就是9000亿元。”

  重庆市国资委日前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市国有企业以做强做大自身为基础,为“缩差共富”做出新贡献。

  据介绍,重庆国企正全力实施“十大工程”,包括实施公租房支撑工程,完成主城120万人的保障住房建设;年均投入800亿元左右,解决和带动就业50万人以上;实施对口扶贫模式的创新工程,建立国有企业组团、每年重点帮扶1—3个贫困区县的机制等。

  崔坚表示,经测算,通过实施上述“十大工程”,到2015年,可以投入和带动资金1万亿元以上,可以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以上,对全市缩小“圈翼”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拉动可达60%左右。

  “在推动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国有集团必须担当骨干,充当引领,充分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决不辜负市委、市政府重托。”崔坚说。

  总体来讲,重庆创新国资监管模式,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无疑是创新国资监管与运营模式,即“三项体制”措施——管资产与管人、管事高度统一的国资监管体制;金融资本和工商产业资本一体化的国有资本运管体制;以渝富公司为资金运作平台,加速国企改革与国资发展的国有股权流通体制。

  专家认为,这种大国资监管模式,有助于堵塞国资监管体制的真空和漏洞,有助于提高国有资源的配置效率,更有助于发挥国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功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