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流失的黑土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5 03:0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吉林

   从吉林榆树市往西走上40多里,就是榆树市刘家镇,再沿着乡间柏油路前行30里,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南大沟”的地方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5年前成为国家黑土流失防治综合试点的“南大沟”在外人眼里颇为特殊。但在“南大沟”所在的南城子屯村民看来,却毫无特殊之处。因为翻开地图,会发现这里的很多地方,都带“沟”字,赵后沟、前黄家沟、西吕勺沟、九道沟等。

   难以想象眼前这个沟壑纵横颇似西北黄土坡的地方,却是北大仓的中心。在这些村子的不远处,美丽的松花江正在静静地流淌。

   和“南大沟”一样,形如弯月般分布在松辽流域(泛指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和河北的一部分)的黑土地,正在悄然变“黄”,昔日“插根筷子就发芽”的肥沃一景,正在成为人们的记忆。

   研究表明,形成七、八十厘米的黑土地需要经历亿万年的时间,但是现在黑土层每年的流失达1厘米。照此速度,松辽流域黑土只需50年就将流失殆尽,北大仓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将不复存在。

  整村三迁

   “南大沟”这条长1公里多,宽约700米的深沟,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逐渐扩大。它的北侧,是刘家镇南城子屯,这个有着700多人口的村子,随着“沟”的变大而不断搬迁,村民说这是条“害人沟”。南城子屯村主任董树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整个村子已经进行了三次搬迁,但还是不断受到“沟”的威胁,未来可能还得继续向东搬迁。

   这条被称为“东北第一侵蚀沟”的地方,早在5年前就已成为国家黑土流失防治综合试点,但在董树申看来,隐患并未消除。南城子屯的西面、北面和南面,都形成了数百米深的沟壑,如今其深度、宽度还在加大,这个村子已是“命悬一线”。

   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南大沟”的前身还是一条浅浅的河沟,雨季来临的时候,过量的流水汇聚于此,数年冲刷后,河沟逐渐变大。村民开始首次搬迁,向东挪移了一点。

   而沟“撵人”的速度超出了村民的想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进行了两次搬迁,每次搬完都是“村东边的住户变成了村最西的住户。”五十多岁的董树申带着记者来到沟崖边上,他说这一片以前是大地,记事起自己的家在村子西边,现在塌陷没了。一排低矮的水泥柱子上,拉扯上铁丝,将沟边环绕了起来,董树申说这就是4、5年前治理“南大沟”的重要措施,如今治理已经停止。沟内茅草萋萋,种了一些不大的树木,类似“南大沟”这样的深沟,在整个刘家镇还有四、五十条。

   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之前称,东北黑土区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大型侵蚀沟达25万多条。

  良田消失

   根据榆树市水利局提供的资料,榆树市刘家镇合心村南城子屯附近第二松花江二阶台地沟壑群,沟壑密度达到4.14公里/平方公里,土壤侵蚀达83200吨/年·平方公里。榆树市水利局水土站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黑土资源被侵蚀,沟头溯源侵蚀加剧,南城子屯平均每年有近10亩的农田被吞蚀掉。”

   过了刘家镇,前往南城子屯的路上有三个便桥,桥下已是两三米深的沟壑,不远处一些人家就坐落在倾斜的土地上。村民说,这些正在扩张的浅沟,总有一天会成为“南大沟”,现在旁边的田地日渐坍塌,柴禾垛就堆在沟的斜面之上。“南大沟”试点整治工程早已结束,已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平方公里,工程建设投资2167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300万元。在松辽水利委员会的意见下,与“南大沟”一起进入治理的还有萝卜地沟、苇子沟以及城墙沟,目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2平方公里,工程建设投资为2197.88万元。

   记者了解到,整个吉林省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如今水土流失还在继续,黑土保持迫在眉睫。榆树市水保站孙站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水土流失的趋势仍在加剧,由于财力等原因,榆树市目前得到治理的侵蚀沟仅为十分之一。

   今年5月,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和表示,5年来,吉林共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84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6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9.43亿元。5000多条侵蚀沟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可减少耕地损失1000余亩,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100万吨,珍贵的黑土资源得到了及时保护。

  黑土之殇

   谈及黑土流失的原因,孙站长认为这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面积、无节制开荒使得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在过往的检查,他总会发现一些违规新开垦的土地。仅靠榆树市水保站的15名工作人员,难以监控全市的水土保持状况。

   作为除了乌克兰、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之外,世界上仅存的第三块黑土资源,松辽流域黑土一直以来受到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黑土层厚度平均在80~100厘米,而现在大部分地区黑土层厚度已经减少到20~30厘米。

   董树申说,现在一些地里基本见不到黑土,地下露出了黄色。他十分担心,这里以后会变成第二个黄土坡。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榆树,记者在吉林德惠市、白城市等地走访时,发现黑土流失情况比比皆是。

   研究表明,形成七、八十厘米的黑土地需要经历上亿万年的时间,但是现在每年黑土层的流失就有1厘米。有土壤学家说,东北地区的降雨,集中在6、7月份,这个时候一旦出现强降雨,首先会对有些斜坡的土地造成冲刷,黑土流失自然出现。

   但这并非主因。榆树市水利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以前黑土地的有机质比较多,土壤比较松散,雨水容易下渗,但现在黑土很多出现板结。孙站长对黑土板结颇有体会,主要的原因是人们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壤板结加剧,这样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粮仓危机

   在孙站长看来,黑土流失还尚未对粮食生产造成致命影响,粮食每年都是丰产。但他补充说,这样的丰产主要依靠越来越多的农药和化肥,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加剧黑土流失,无异于饮鸩止渴。

   今年10月,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表示,今年吉林粮食生产取得了空前大丰收。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96.8万亩,比上年增加370万亩。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达到6647.5万亩,比去年增加341.6万亩。

   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每年全省的化肥需求总量都在上升,主要原因是种粮户的积极性高,以及种植面积扩大。

   东北粮仓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目前东北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提供了占全国总量30%的商品粮、40%的大豆和50%的玉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一直有着“北大仓”的美誉。

   可在黑土不断流失的状况下,过度使用化肥更是让黑土地 “不堪重负”,肥力日渐式微。据黑龙江省水利厅统计,黑龙江省每年流失掉的土壤约有2亿~3亿立方米。据推算,全省坡耕地每年流失氮磷7.2亿~9.6亿公斤,钾14.4亿~19.2亿公斤。

   由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黑龙江省水利厅有关专家调查分析,全省由于水土流失,每年少收22.5亿~25亿公斤粮食。

  如何破局?

   当了近五年村主任的董树申,如今为村子的安危而忧虑。他说这两三年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不知为什么停了下来。孙站长说这两年根本没有什么资金投入,经费非常紧张,因为还有许多地方没有治理。

   而对之前所做的治理,董树申颇有微词,他指着沟边低矮的水泥杆子说,花了上千万资金仅仅就做了这些,以及在沟地下围了堤坝。可榆树市水利局给记者提供的资料表明,自2005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现已完成项目有拦沙坝1座、石笼谷坊24座、编柳谷坊181座等。

   但是在治理结束后,再也没有资金进行后续治理,人手也远远不够。为了保护黑土区,吉林成立了黑土地保护治理工作规划实施工作小组,对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进行规划,吉林省政府将用7年左右时间进行治理。

   治理主要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等多种措施,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吉林省政府提出,黑土治理要统筹考虑,以土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

   如今,发展保护性耕作、实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动员农民施用农家肥已成为东北农村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