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黄”与粮农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7 06:26 来源: 经济日报11月初,记者在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杨家庄村一处打谷场上看到,村民郜金龙一家正忙着打谷。他牵着一头毛驴拉着石磙子碾压谷穗,媳妇用叉子挑拨谷秆,儿子将黄澄澄的小米装袋。在温暖的阳光下,三口人分工合作,满面喜悦,一幅其乐融融的农家丰收场景。趁休息的间隙,郜金龙与记者聊起了沁县的小米。
“‘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我们沁县过去叫沁州,‘沁州黄’就是我们这里出产的一种小米,是中国‘四大名米’之一。”郜金龙抓起一把小米放在手掌中,一边揉搓一边说,“你看,这种米颗粒又圆又小,全身呈金黄色,不仅味道香美,而且营养丰富。据国家科研部门检测,这种小米的蛋白质、可溶性糖类等含量,都高于普通小米。”
郜金龙今年59岁,已种了几十年小米,对沁州小米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沁州小米如数家珍:沁州黄在当地也很珍贵,被称为“金珠子”。如何珍贵呢?一是择土性很强,过去全县几百万亩土地也就有2万多亩能种,后来经过品种改良,到现在也仅有10来万亩能种。而且地块不能够年年都种,需要3年一轮换。二是产量低,过去一亩地能产200多斤就是好收成了。现在品种改良后,好年景亩产能达到600多斤。三是施肥要求严,只能用羊粪等农家肥,种出的小米外皮蜡黄,颗粒圆润,晶莹明亮,吃起来软绵喷香,而且营养丰富。
但就是这么珍贵的品种,曾经险遭绝迹的命运。老郜说,前些年,小米品种研发和产地保护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沁州黄”发生了混杂退化的现象,株秆高低不齐,谷穗大小不一。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沁州黄小米的亩产通常只有七八十斤。产地土壤恶化,小米品种逐年退化,农民也没了种植的积极性,最少的时候,整个沁县的小米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
今年的收成如何呢?记者问。“今年差一些,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导致今年的小米减产,但是不会影响到收入。我家种植的小米品种好,好小米市场价看涨,能卖个好价钱,还有合作公司每斤给0.5元的补贴。以前种小米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是旱涝保收。”
郜金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共有14亩地,其中有6亩地适合种沁州黄小米。其余的种玉米。种植6亩小米,每亩地能打小米600斤左右,由于现在种谷子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产业经营方式来干,每年初就与合作公司签订了生产销售协议,除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在800元到1000元,平均每亩地比种玉米要多收入200元左右。“相比起来,种小米划算多了。有了政府的扶持,加上合作公司的保底收购协议,咱农民种植小米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沁州黄小米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5万亩左右,已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记者从沁县有关部门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努力下,沁州黄小米在品种和产地保护上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了沁州黄小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标准、绿色食品肥料使用标准等15个标准,逐步建立起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为沁州黄小米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标准支撑。沁县还通过对小米品种提纯复壮、品系对比试验、良种基地繁育、人工促变处理,筛选出5个优质、高产、稳定、抗逆、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系。现在种植谷子在产前、产中、产后严格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品种、统一订单、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销售价格的五统一标准来生产,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小米的安全、卫生等问题。沁州黄小米身价倍增,增加了谷农的收入。